白象文化‧印書小舖 不需出版社審核,人人都可以出書
  聯絡我們 | 合作提案
................................................................................
搜尋
................................................................................
書籍分類
*

商業理財

....................
*

文學小說

....................
*

散文小品

....................
*

人文科普

....................
*

心靈勵志

....................
*

宗教哲思

....................
*

醫療保健

....................
*

親子共享

....................
*

星相命理

....................
*

休閒娛樂

....................
*

進修學習

....................
*

藝術創意

....................
*

人物傳記

....................
*

新詩

....................
*

社區文宣

....................
 
 
我的瀏覽紀錄
   
  與絕世的清芬對談.季野茶文錄
  與絕世的清芬對談.季野茶文錄
  ◎早慧詩人、劃時代茶藝大師-季野最完整的茶文集結!愛茶人必備寶典!
   
 
三分鐘瞭解自費出書
 
出書543

 
買書
 
商品訊息
 

作  者:岑篠瓊編整
類  別:休閒娛樂
出  版:會心茶道文化發展協會
出版日期:2013年1月
語  言:繁體中文
I S B N :978-986-89065-0-1
裝  訂:平裝

定  價:NT$420

狀  態:已下架

分享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內容簡介

 
 
同類商品推薦
 
 
老玩童遊柬埔寨:吳哥的破曉
老玩童遊柬埔寨:吳哥的破曉

柬埔寨,一個神祕的古國,一個等待起飛的新興市場,讓老玩童鄧予立為你掀開這個佛教王國的神祕面紗!

 
驢友-自駕闖世界 南美篇:巴西、阿根廷、南極、智利、秘魯 「COVID-19秘魯歴險記」
驢友-自駕闖世界 南美篇:巴西、阿根廷、南極、智利、秘魯 「COVID-19秘魯歴險記」

NT 29萬「深入南美4國+南極郵輪巡航,自由行3個月」

 
母子鐵道迷的旅行日誌
母子鐵道迷的旅行日誌

足跡踏遍全日本,親子鐵道之旅全紀錄,熱門路線與私房玩法一次公開!

 
Passion:我的健身年代亞洲魅力所在
Passion:我的健身年代亞洲魅力所在

改變,始於渴望;熱情,造就神話!

 
更多同類商品

 

內容簡介

序 / 導讀

試  閱

作  者

   
 

季野不僅是一位詩人,也是一位劃時代的茶藝大師,他總帶著非凡的創造力量,深植進入每一個與他生命交會過的人的心中。
本書是在季野逝世近一千個日子後,蒐集了他部分的演講稿,及曾發表於報章雜誌上的茶文,還有他所創辦的《茶與藝術》雜誌內的評論文、曾發行的《茶藝信箱》、茶藝教學的教案等等,集結而成書。
季野以「親.敬.雅.潔」四字為其茶觀。主張茶藝應植根於生活與廣被於教化,無須陳義過高,但重要的是,能客觀的品茶中真味,茶藝應以深刻、純淨、藝術為發展導向,從形式的活動中,轉化成生活的內容,從而激發出生命的感受。

   
 

岑序 一份承諾
本書以茶文錄為名,是在季野逝世近一千個日子後,蒐集了他部分的演講稿,及曾發表於報章雜誌上的茶文,還有他所創辦的《茶與藝術》雜誌內的評論文,曾發行的《茶藝信箱》、茶藝教學的教案等等,集結而成書,至於他的詩及散文已於二○○九年另行出版,書名為《人間閒日月》。
由散在各處所曾發表過的茶文中,也許能看出季野茶藝思想脈絡的一些端倪,他以「親.敬.雅.潔」四字為其茶觀。主張茶藝應植根於生活與廣被於教化,無須陳義過高,但重要的是,能客觀的品茶中真味,茶藝應以深刻、純淨、藝術為發展導向,從形式的活動中,轉化成生活的內容,從而激發出生命的感受。
季野以「分享」為創立「會心茶集」茶道團體的核心價值,唯有從誠心誠意的分享一杯完美的茶湯開始,才能使茶事盡善盡美。
藉由本書的出刊,也完成了我對他的第二個承諾,希望經由所集結的文章、論述中,這些季野以時光、腳印所串綴而成的茶藝生活,不再寂寞。

   
 

會心茶集核心價值-分享
溫暖人心,由分享一杯完美的茶湯開始 - 季野
分享說起來是一個平凡的字眼,假如不從心態的深處來探討時,則分享是一種輕鬆的表態而已,但卻得不到分享實有的效果。分享應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如果有這種在分享中找出誠意的態度時,那麼連分享一杯生水都會叫人感動的。因為他必須了解水的一切,就絕不是單純的事。
對於會心的茶友們,分享是需要有知識支撐的,知識來自於學習、意會及創造,我們若不以理論只是用事實來演練便可以把分享兩個字的涵意,弄得清清楚楚,如今我們都是愛茶人,便以分享一個茶品開始吧!
如果您今天要分享一個茶品,這茶品被選中的理由為何?可以想見的是,您喜歡這個茶品,並且熟知它的一切特性,因此您知道如何從沖泡器到飲器的正確選擇,而且懂得如何結合行茶過程中搭配此茶品做最大的發揮,使茶湯香氣、滋味均達到最佳狀態。唯有從真心誠意的分享一杯完美的茶湯開始,才能使茶事盡善盡美,引起廣泛的共鳴,從絕對的表現到誠懇的分享,看來似乎不易,其實不過是從一種觀念的轉換到心情的調適而已,人人皆可為之,謹以此與天下茶友共勉之。
甘香醇厚今何在
楔子
在一個一切都快速變化的時代談「保存」,其實是需要持有非常慎重的心情和態度來做基礎的,否則就很容易被貼上「古板」或「固步自封」的標籤。因此我要以文中幾個要點來申明,為什麼我要不斷的大聲疾呼:「請大家共同維護台灣傳統名茶的特色!」
從量的壓力談起
台灣茶的消費是以內銷為重要導向的,因此,我們並沒有分享世界茶葉消費量不斷成長的榮景,相對的台茶的內銷市場卻有日漸萎縮的現象,其中的理由當然錯綜複雜,但未能把餅做大,而形成了量的壓力,其實是一個非常主要的原因,以目前市場上流通的茶品而言,文山茶、高山茶、凍頂茶、名間茶在價錢上雖有明顯區隔,但在口味特色上卻有極為近似的表現,而他們最大的共同特色就是保
存不易,這樣的情形使得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趨向保守,他們會根據自己的消費能力在以上各類茶品中選擇一項少量購買,這和過去的茶友們、各地的名茶都要選購一些的情形十分不同,換句話說,這些地區的茶,特色已不是很明顯了,因此,他們在同一個市場競爭,而不是各有一個分別之市場,整個產業量的壓力於焉成形,滯銷,也就不足為奇了。
突破季節的限制
台灣茶主要的消費季節,在於春、冬二季的茶品(東方美人除外),但這並不是一個十分合理的現象。首先不合理的原因,就在於成本過高,過去台灣產茶的主軸不是綠茶,而是半發酵茶,其道理就在於台灣地處亞熱帶,年平均氣溫及日照度均高的狀況下,不得不以不同程度的發酵手段來追求茶湯的適口性。其實季節不同所帶來的製茶困擾也有絕大部分是來自於氣溫和日照度。換句話說,透過不同程度的發酵手段,夏秋茶的品質及適口性仍有極大的可追求空間。事實上,我更知道,有些業者因為深諳此理,而為自己營造出十分特別的產品特色,且獲利甚豐。因此,一味的追求所謂「生鮮」口味,捨棄了原有的製茶傳統,把全年的茶葉成本都壓在春、冬二季的產品上,無論對消費者、對業者或對產業發展,就長期發展而言,都是不公平的。
從保健觀點來看
相對於很多人把茶和健康扯在一起,大肆宣傳茶的醫藥及保健功能,我一向只把茶定位於具備文化性格的休閒飲品。然而即使如此,如果飲用不當恐怕仍然難免對健康造成損壞。前文中,我曾提及台灣地處亞熱帶,故先賢很聰明的,以不同的發酵程度,來追求茶的適口性,而更有趣的是,在經過這些發酵的過程後,茶的刺激性也大大降低了,咖啡因及單寧酸成分也揮發了,因此,對於腸胃系統的傷害可能也大幅下降。然而,一如曾經風靡一時的「冷凍茶」一般,今天在業者慫恿下,大部分心無定見的茶農不斷的追求更「青」的茶的產品,使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身邊朋友們,因喝茶太多而喝壞了腸胃,但他們並不會知道,這是製茶觀念偏離了傳統所造成的後果,他們會錯誤的認為,凡是茶都是會傷害人的元兇。
愈是多樣,愈堪玩味
當年,我們這一代茶人是在台灣茶的多樣且特色十足的情況下,被深深吸引,而終生無悔的加入了茶文化推展的行列。我們很難想像,也很難接受,時至今日,各茶區的茶竟然會發酵一樣低,口味差不多,品質都不佳的狀況,這實在是等同於一個產業災難,我們不能坐視,高山茶就跟綠茶差不多,凍頂茶就跟高山茶差不多,也不能任由東方美人漸漸變成了中高發酵的條型紅茶,否則就辜負了英國皇室在讚嘆之餘,為她命名的美意。台灣是一個很小的島,但就茶的資源而言,其豐富性並不亞於任何一個大國,就綠茶而言,我們算勉強有了三峽的龍井與碧蘿春,就輕發酵茶而言,我們的文山包種和高山茶以不同茶型及不同品味,表現出極為優異的特質,中發酵茶中凍頂的醇厚,鐵觀音的韻味之釅美,均可在國際中搏得美名,至於東方美人,更以一種特殊的香與美,為世人稱道,但這一切都正在不知不覺的消褪中,因此我們不能不竭力喚起大家的記憶,我們要把這些傳統名茶的美找回來。
茶區特色和茶文化的實質
在茶文化的推展進程中,有兩個重要的因素是值得我們重視的,第一就是產區特色的標舉,這一點表面上台灣的各茶區都在做,但全都失之於拼湊與堆砌,就中心思想而言,就只有一個賣點,但賣得又俗不可耐,我們知道產地的人其實都愛鄉愛土愛產業,但愛之適足以害之,我們沒有看到產業精神的深刻內涵和完整的邏輯,其實茶文化,本來就可以自成一格,如果以茶文化的宗派而言,一個產區,至少就是一個宗派,以茶本身的特色去演繹,就非常令人動容了。但,台灣的茶區在有特色的時候,未能有此眼光,如今特色不再,要想成事難度自然更高,如以當今的木柵茶區為殷鑑,真叫人唏噓不已。
就茶文化的層面而言,台灣茶人的素養其實不低,存在元素的豐富,及演出的精彩度與爆炸性上均十分令人感佩,但台灣的茶人甚麼都好,就是太看輕了茶的本質,茶的特質,在於它能夠透過品飲的動作,而使感覺的滿足昇華為精神的感動,但這感動的原點,仍然是「茶的特質」,如果失去了這一支撐點,後面的一切邏輯均會落空,也就不會有日益深厚的內涵,由此可見,採用有特性的茶,做為茶文化演繹時的「典範茶品」有多麼重要。故此,茶的特質,不能以「口腹之慾」譏之,因為它才能帶引出茶文化的實質。

台灣傳統名茶賞析

傳統凍頂烏龍
傳統凍頂烏龍,是享譽國際的世界名茶,就連中共也把它列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在台灣的市場上,他有一個美名「紅水烏龍」。原意只是把茶農所謂「紅香的」、「酵香的」、「紅水的」、「較酵的」⋯⋯等用語(皆台語發音)簡約為一個較易傳達及流通的名詞「紅水烏龍」;誰知在民國七十五年,因我舉辦品嚐會而見諸報端後,竟變為流通語了,然而此語流通後,亦有意想不到的困擾產生,因為很多人都無法知道此一名詞的真正定義為何?尤其「紅水」二字的引導性過強,致使很多茶友,都以湯色做為鑑識紅水烏龍的標準,這當然就會產生誤會。
大體而言,紅水烏龍指的就是傳統凍頂烏龍,目前就茶山人力而言,其採摘的均一度已很難要求,但過去,則要求採摘二葉全開心芽半開之芽葉製作,重要的是它的發酵度,在春茶其發酵度的要求最好是在三十%上下,夏、秋季則不低於三十五%,至於冬季,則在二十五%上下,發酵的手段則以完整的日光萎凋為基礎,配合以輕柔的攪拌和耐心的靜置,最後的殺青,溫度不宜過高,時間亦不可太短,務必要炒熟,使枝葉面為光滑有彈性之粉綠色為佳。傳統凍頂的焙火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如果沒有焙火,就沒有紅水烏龍,未焙火前的紅水烏龍其湯色其實是金黃色的,冬茶焙火後其湯色轉為金黃色與橙色之間,春茶則由金黃轉紅深橙色,夏、秋茶則會由淺橙色轉為橙紅色,這和一般人的印象可能有所落差。
雖然沒有焙火就沒有紅水烏龍,但焙火仍然只是輔助的手段,日光萎凋完美,製程合理的茶,焙火不必很重,也能表現得很完美,傳統凍頂烏龍甘香醇厚,如以雙杯品飲,其杯底香持久不散,濃郁的花果香令人陶醉,其茶湯密度高、刺激性低,入口後滑順甘醇,回甘甚強,有良好持久之口腔殘餘感,耐泡是它的特色,更迷人的是它的耐於存放,只要標準含水量不變,放個三年、五年,只會愈放愈好,不必擔心它會變質。
木柵鐵觀音
在台茶中,木柵鐵觀音是極少數不以青心烏龍品種製作的茶品,他的源起,也是毫無爭議的來自福建安溪,但,在木柵的茶作發展中,其作工的細緻及品質的高超,卻把安溪鐵觀音遠遠的拋在身後,鐵觀音的特質、品種占了很重要的分量,木柵正欉鐵觀音肉厚色沉,表面縐凸,是一種生長緩慢、茶質強勁的品種,因此製作時發酵度亦高達四十%,除了良好的日光萎凋外,攪拌與靜置也十分重要,其殺青後整型工作之繁複亦為台茶之冠,傳統鐵觀音採用手工布球揉捻,不斷的解塊、回軟、揉捻,即使老手,也要二十至三十次才能整型成功,昔日的老師傅,布球揉完後,並不急著烘乾,反而堆放一段時間才進行精製,這一放,就有了黃茶製程中燜的效果,致使成茶的茶湯在甘甜外另有一股弱果酸,鐵觀音的茶湯渾厚強勁,餘韻不絕,穿鼻香十分明顯,湯色橙黃明亮,杯底生光,鐵觀音發酵度高,因此焙火也是十分重要的,過去的木柵鐵觀音,幾乎都是以碳火焙製,如何掌握適度便是功夫所在,很多人以為不論傳統凍頂,或是鐵觀音均為工夫茶,不必以雙杯品飲,其實,鐵觀音香氣變化多端,許多意想不到香氣都會出現,非常適合以聞香杯明辨細賞,趣味無窮。

文山包種茶
文山包種茶是台灣歷史最久遠的茶,也擁有最寬廣的茶區,一般人對於文山茶的印象,往往會有茶湯清淡、香氣高揚,不耐久泡的說法,但這是不瞭解文山茶,也沒有喝到真正好的文山茶的緣故。傳統的文山包種,發酵度其實不低,甚至要求到綠葉鑲紅邊的程度,當然這是日光萎凋及攪拌功夫的交互作用所達成的,一般人對文山茶的第一印象是文山茶不需焙火,然而事實上,文山茶由於是輕發酵所以不是不需要焙火,而是要極為細緻的輕焙火,因此,師傳的拿捏準確,要靠絕對的經驗值,絕不簡單,文山包種由於只整型至條型,所以製程較短,但條型茶由於體積蓬鬆,在沖泡時往往使人在不自覺中置茶量不足,這就是會讓人覺得不耐泡的原因。傳統方式製作的文山包種,香氣之高,絕對可以達到滿室生香的境界,其最沉的香味甚至可轉帶出桂花香,一般則以清揚的蘭花香為主,其湯色為金黃帶蜜綠,如湯色帶有灰綠色則必為菁氣十足的劣品,包種茶的茶湯,十分清冽、活潑、入口即散化至整個口腔,甚至鑽入齒縫中,所謂齒頰生香是很貼切的形容詞。特別要提出來說明的是,好的文山包種,發酵度雖然不高,但茶湯密度卻很高且刺激性低,適口性強,絕非一般青澀刮利之文山茶可以比擬。
結語
台灣茶不但具有多樣性,且有優異的品質,足以傲視國際,但近十數年來,在諸多因素的交相影響之下,我們忽然警覺,台茶的傳統之美正在漸漸消逝之中,如果我們再不設法拯救,恐怕就會錯失時機,到時候,無論誰來說抱歉或者遺憾也都於事無補了,希望本文能有拋磚之效,則台茶傳統之美再現有望矣!

茶好未必在山高
七○年代初,兩度歐遊考察茶葉的吳振鐸前輩,開始在各個演講場合中提出茶園海拔升高的理念,他指出所有的主要產茶國,為了提升成茶的品質,幾乎都在進行把茶園推向高海拔地區的工作,同時也都獲致了良好的成效。在此一訊息的刺激之下,首先梅山地區就推出了碧湖及龍眼林的新茶,一時之間立刻風靡全省,也給一向執茶界牛耳的凍頂茶帶來了很大的衝擊。
繼梅山茶之後,天仁茶業也在南投縣仁愛鄉鄰近霧社及廬山地區租了大片土地闢為茶園,並以保證高價收購的策略,鼓勵原住民投入茶葉種植行列,由於一斤菁葉的收購價格曾高達三百五十元,立刻有效的帶動一股風潮。民國七十四年天仁正式招待了媒體界的朋友及茶界同仁,發表了「天廬茶」、「天霧茶」,同時公開了位於霧社的製茶廠,當時天霧茶的市售價格每台斤高達台幣六千四百元,尚且供不應求,自此以後開發高山茶區,一時蔚為風潮,阿里山、玉山沙里仙、杉林溪、梨山、茶園海拔一路攀昇,現在連合歡山、大禹嶺也有茶園了,放眼嘉義、南投二縣的山區直叫人有「除卻高山不是茶」之嘆。
高山烏龍的盛行,已有野火燎原之勢,但茶友們是否真正了解高山茶?高山茶的品質是否真的無懈可擊?幾天前我遇到一位有品茶高手美號的新朋友,他告訴我,他是除了梨山茶,其他茶一律不喝的,於是應邀到他家品茶,出乎意料的是他的茶具茶器十分俗簡,連基本的潔淨都說不上,當他在置茶時,我已由外觀看出茶樣應非來自高海拔茶區,開湯後杯中茶湯淡綠泛烏,無論杯面杯底乃至茶湯中均無香氣,只有一股夾雜著腥氣的綠豆味及青草味,茶湯更是刺激,主人告訴我他和他的一批朋友都喜歡這種(蛋白味強而有力的梨山茶)看他陶醉的神情我不忍多說什麼,只問了一句:這茶很貴嗎?他的回答讓我震驚不已:不會啦,跟好朋友拿的一斤才一千四百元而已。他不清楚,他用那樣的價格喝低海拔,室內萎凋,電腦撿枝的茶,其實是很貴很貴的,然而像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除了因為不了解茶而受騙的情形之外,高山茶究竟品質有多好?也是個很值得探討的主題,在做這樣的討論之前,首先我們必須清楚的認知:高海拔是製作好茶的相對條件之一,而非絕對條件,當然高山茶大體而言,由於生長在平均氣溫低、平均日照度亦較低的環境中,其細胞組織為了抗寒自然會較細密,強壯,這也就是高山茶的葉肉通常都較一般茶肥厚的原因,至於日照度低,則使得茶葉中咖啡因、單寧等可能造成苦澀的各種元素含量相對減低,以這樣的菁葉作為原料,再加上合理得宜的製作程序,當然能做出香氣高揚、滋味豐美、湯質細密厚實的好茶。但所謂「合理得宜的製作」其中牽涉甚廣,就氣候而言,高海拔地區往往過午後就已經雲遮霧繞,使得日光萎凋的施行有相當程度的困難,這大概就是茶農不斷以訛傳訛,希望消費者把「綠豆味、蛋白味」當成高山茶主要特徵的原因吧!另就茶山人力而言,茶菁的採摘度也很難控制得宜,我就曾親眼看見採茶生手,扯下十幾葉的茶枝,而且數量不少,這樣老嫩不齊的茶菁當然也很難做出好茶來。
更有許多高山地區的茶農,眼見高山茶有厚利可圖,乃將其他作物轉作茶葉,頭一、二年請個有經驗的師傅來做茶,以後為了省錢就親自上陣了,這樣沒經驗的師傅,若能作出好茶是絕對的運氣,但在正常狀況下,即使原料再好,也很難作出好茶來。另外高海拔茶區的茶農,也有些有著非常特殊的經驗法則,且漸漸產生了全面性的影響,那就是標榜嫩採,嫩採不是不好,但過嫩的菁葉製作難度很高,再加上為了外觀好看又揉捻的十分緊結,嫩葉較高的含水量,就很難透過精製加以改善,影響了口感,更增加了儲存的困難,這就是抽真空包裝及冰櫃存茶的由來了,唯一的好處是省去了茶枝挑揀的困擾。
其實純就海拔而論,也仍有值得探討之處,當年就有六龜鄉的茶農帶著茶樣來找我,因為他無法理解,他的茶園海拔也有一千公尺,但成茶品質仍不理想的原因何在?我告訴他:非戰之罪!因為六龜緯度太低,幾近赤道,年平均溫及日照度居高不下,並非理想的茶產地。反過來看在緯度較高的北部,反而沒有什麼標榜高海拔的茶區。以現存的中部高山茶區而言,有幾件往事是值得參考的:第一件是在民國七十六年,吳振鐸前輩和幾位不同茶區的茶農,相約在夏至這一天採菁製茶,為恐製作功夫優劣,影響了對青茶品質的客觀評斷,製作的方式是在同一時刻採茶,攤涼後立刻炒菁,事後將成茶集中在吳宅評比,結果發現海拔一千二百公尺至一千六百公尺的茶區表現較佳,其中又以一千四百公尺到一千六百公尺為最優,過高或過低表現均未盡理想。
第二件往事是某次我帶學生在木柵茶區實習製作鐵觀音,折騰一夜之後,第二天早上特別請到吳振鐸前輩,為我們就成茶作評比,並教導成員們評鑑要領。事後,吳老師提供了一個茶樣,要在場的同業品飲後猜出產地,當時在場的除筆者外,尚有陳煥堂、張智揚、藍芳仁、周仁智、黃慶璋等人,他們都是官能評鑑合格的評茶師,結果大家一致認為這個茶樣海拔最高不超過四百公尺,不料謎底竟是梨山茶,海拔二千二百五十公尺,讀者或許要問何以如此?我們的答案是:茶樹有一定合適的生長環境,梨山地區或中部海拔更高的地區,青心烏龍生長困難,樹勢發展遲緩,在梨山早期一年只能採收一季半,現在由於栽培技術改進後,已可採兩季半,但無論如何因生長遲緩,造成茶芽纖維質木化的情形,勢所難免,茶友允宜細品明察。另外在一千公尺到一千四百公尺之間的茶區,當初雖然曾因產品優良而風光一時,但終究因為茶園初開發時,腐殖層深厚的地力,已因施肥不當而消失,新欉細胞活力強的條件亦不復存在,甚至完全不顧樹勢發展,第二年即大肆採摘,且海拔並非真正優勢的多重原因下,大約都只維持了七至八年的榮景,便風光不在了。
綜合上述,我們認為好的高山茶除了海拔必須適中之外,製作亦必須合理,在得宜的日光萎凋下,發酵度若能在十五%以上,則能作出湯色金黃,花香高揚,滋味甘醇的好茶,好的高山茶是茶中極品,沖泡時要選傳熱快,散熱也快的沖泡器,高身、薄胎、開口大、出水順暢的瓷壺是很好的選擇,水溫不宜過高,置茶量亦寧少勿多,若採雙杯方式品飲,則無論湯質,香氣皆能引人入勝,回味無窮。

二○○四年十月二十日

請給茶文化一些原始物質動力
這兩年,我曾多次在優美的茶會裡,遇見清香齋負責人解老師,她總是語重心長地和我討論到這一點:「茶的原始動力」。大家都知道清香齋是茶文化活動圈中偶而得見,且又被推崇為文化濃度、美學表現最協調成熟、也最令人激賞的一個團體;可是文化和物質是互相矛盾的誤會,卻被普遍認知,這可真需要用一些時間及文字來稍加解釋,因為,這不但是解老師的主張,其實更是我心中一直以來就存在的想法,它可以讓品茗這件事更有天地,更有歡欣。
物質動力和文化動能相為表裡
就傳統中國文化而言,一向就講究「格物致知」;意思是說,假如我們能更透徹、細緻地去瞭解一個物的對象,那麼我們就可以和這個對象達成多象性的協調,和更有結構、更精、更醇、更簡、更樸、更靜、更有張力的文化呈現;換句話說,我們為了使感性的事物得到更高的發揮,就必須把物性的基礎做得更紮實;又為了使享受能更真實和滿足,其實是因為能累積出充分的信任感;當然,這樣一些抽象的文字較難使人親近,那麼,我們可以用一個動作,就檢視了所有分享茶湯的方式與目的。
分享茶湯在基本點上,可以選取以推廣為目的,目前有的是為了商業或宗教的文化包裝,也有的人是直接推展茶文化為主的;為了要求更大的影響效果,通常會採取「表現」來做為燃爆點;這種設計和努力很不容易,也耗時,機會難求,
如果克服了,其效果是一種氣氛的營造成功;多數的人在距離外看到了,便被這茶文化的表現深深吸引住,永遠喜愛之;如果看的人和演的人能夠有更一致性的深度感受,就會更完美了;如果又能真正覺得也能在日常生活中享受,那就更幸福了;如果能成為可以研習傳承的經典,那就更能幫助茶文化發展了。
如果,我們不做困難的「展現」式的茶文化活動,我們選擇了那一點點茶的「物質動力」來加以分享,來杯鐵觀音好嗎?這是不是一個很傳統的鐵觀音茶樣?如果是,那該選擇怎樣的一個沖泡器來沖泡?飲器又如何選擇?沖泡的過程又該採取何種方式會使茶湯比較滑潤?這些考慮都只是一個邏輯的一小部分而已,其實不同的茶就有不同的特性,很多人以為我只推薦焙火茶,那就把茶喝「小」了,因為茶的天地是無限寬廣的,只要醇緻、香清、韻定,我們完全可以接受,因為「分享」聽起來很輕鬆,但若細追內容就會發現,它卻總是要知識來支撐的,知識來自於學習、意會及創造,因此整個學習過程、思考過程、創造過程是漫長的日子,那就是生活。
面對茶湯
從前說過一句真話,當品茶時,不要當「茶評」,應該體會佈茶人的心意和理念,然後加以深思,並抱著得一茶品的感謝之忱,絕不口出惡言,自己品飲的究竟是一杯什麼樣的茶?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恭喜您!如果答案模糊不清的,那也恭喜您!在茶的學習道路上,本來就不是短短之道;假如您的答案是既滿足又享受、又肯定的,那太好了,您要更深沈的從心裡來感謝佈茶的人,因為他若不把學習成果、擇器、擇技及佈茶方式,全都完美地奉獻,我們就不可能會有這種從感官的滿足到精神被感動的成果;因此,「分享」不論從個人分享到大型茶會,也只有一個想法,就是完全的把茶分享出去,然後在茶友們臉上採收表情,不必說一句話。
不語茶,能會心
品茶自娛,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但若能識茶、知味、得趣,最後便能會心,而不必言語;在今年梅花茶會及清香齋交流茶會,我們努力完成了分享,茶會不因人設言,整個流程是鼓缽聲音引導,讓茶友和茶師們完全融合在一杯茶湯裡,那樣絕對的感動,到現在仍在心深之處,茶不必說半句,但完美的茶湯卻把天地都給我們了!
二○○七年五月病中完稿

   
 

季野,本名季滇生,一九四六年三月三日出生,是詩人、茶藝大師、生活藝術家,曾獲全國優良詩人獎,陸軍文藝金獅獎、創世紀詩刊詩獎。創辦台灣第一本月刊茶藝雜誌《茶與藝術》,舉辦多次茶藝文化展覽,創立「會心茶集」茶道團體。是悠遊文學、雅好藝術、玩味生活的天才文化人。

 
團購優惠
 
點閱率排行榜
   
  銀行的那些事
  銀行的那些事
 
   
 
2. 共生與分炊:合中有分,分不離合
3. 藍男色-允碩的極私密萬年曆桌曆(限)
4. 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實務解析
5. 長春餓殍戰:中國國共內戰最慘烈的圍困,1947.11.4~1948.10.19
6. 「玩賺權證」達人祕笈
 
開卷試讀
   
  讀豳室詩草 杜仰山作品
  讀豳室詩草 杜仰山作品
 
   
 
2.其實我可以很快樂
3.活出最耀眼的自己
4.雨天代我為妳哭
5.怨恨Bullying
 
 
白象文化 印書小舖 白象文化生活館
 
................................................................................
 
出書 賣書 買書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 如何出書
* 實體書
* 電子書
* 線上申請
* 服務方式
* 銷售通路
* 行銷工具
* 線上申請
 
線上講堂
* 出版FAQ
* 經銷FAQ
* 編印FAQ
* 討論交流
* 媒體報導
* 客戶見證
* 活動點滴
* 公司簡介
* 理念及特色
* 出版品牌
* 大事紀
* 加入我們
* 我要發問
* 交通位置
會員中心
合作提案
 
................................................................................
  Copyright©2010 PressSto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