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文化‧印書小舖 不需出版社審核,人人都可以出書
  聯絡我們 | 合作提案
................................................................................
搜尋
................................................................................
書籍分類
*

商業理財

....................
*

文學小說

....................
*

散文小品

....................
*

人文科普

....................
*

心靈勵志

....................
*

宗教哲思

....................
*

醫療保健

....................
*

親子共享

....................
*

星相命理

....................
*

休閒娛樂

....................
*

進修學習

....................
*

藝術創意

....................
*

人物傳記

....................
*

新詩

....................
*

社區文宣

....................
 
 
我的瀏覽紀錄
   
  四念處禪修法要 : 三十七道品四念處菩提分
  四念處禪修法要 : 三十七道品四念處菩提分
  四念處-人生四種重要念頭,禪觀四念處是佛陀在世親傳的觀心法門
   
 
三分鐘瞭解自費出書
 
出書543

 
買書
 
商品訊息
 

作  者:見聖道一法師 (釋見聖)
類  別:宗教哲思
出  版:佛陀四聖諦講堂
出版日期:2016年6月
語  言:繁體中文
I S B N :9789869307901
裝  訂:平裝

定  價:NT$360

狀  態:已下架

分享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內容簡介

 
 
同類商品推薦
 
 
下永恆運行 改朝換代的人生:新地球人文主義 The Movement of the Lower Eternal Stratum: Life Massively Changes -A New Earth Humanism
下永恆運行 改朝換代的人生:新地球人文主義 The Movement of the Lower Eternal Stratum: Life Massively Changes -A New Earth Humanism

傳達和平、尊重、感恩的理念,讓地球永續經營,邁向下永恆新紀元。

 
生活的大智慧:進入自性佛【永恆學,輔助深入版1】
生活的大智慧:進入自性佛【永恆學,輔助深入版1】

幫助你在生活間、現象間、感受間、觀念間,真實分明的覺悟,真正深入究竟,並轉化成生活的大智慧!

 
如何修證佛法
如何修證佛法

2017校修版。以《楞嚴經》《法華經》等重大經典為核心,融合其他修持方法,見地、修證、行願,循序漸進、完整呈現。

 
佛法上下集:真實的佛法與佛學研究
佛法上下集:真實的佛法與佛學研究

一段善緣,開啟一段奇遇,也開啟一段學佛的奇幻漂流,但句句真實不虛!

 
更多同類商品

 

內容簡介

序 / 導讀

試  閱

作  者

   
 

三十七道品乃佛陀在世親傳的正法門,而以禪觀四念處為此觀心法門的主軸,四念處禪觀共有五種如實正觀:因緣集滅法隨觀四念處、正念正智如實觀四念處、四聖諦無漏思惟修四念處、安那般那念修四念處住四念處修七菩提分法等五類。此是上品上生諸佛淨土世界的無上菩提法門,此三十七道品的觀心法門,源自500阿羅漢第一次集結的雜阿含經,還有,佛說阿彌陀經前段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文,後期則見之於安般守意經。
在人生最重要的四念處,修此正念正智之禪觀,此禪觀法要,乃內觀五受陰自心相等心行變化,外觀六塵外境相的種種變化,返照自心為輔。
四念處是五陰心行的一切法,一切自心相。四念處是身、受、心、法四種
重要念頭生起處。
住四念處,修七覺分,依四聖諦自覺智,以11智力實踐八正道,乃成等正覺之道,此是佛陀教導的成佛之道。

   
 

37道品涵蓋七大類道法,包括四念處、四正斷、
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等七類道
法,乃上品上生西方極樂世界之菩提分道品。

佛說阿彌陀經的西方極樂國土:
「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
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
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
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
、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
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
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
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到本國,飯食
經行。
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
、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
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
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
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
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其中的隱喻如下:
七寶池 … (隱喻七菩提分);
八功德水…(隱喻八正道)
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寶樹行列…
(七重欄循隱喻37道品七大類道品)
(七重行樹隱喻七大類品之行持樹立)
(七重羅網隱喻七類品之法法相依緣)
四寶周匝…(隱喻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
、四聖諦、特別是四念處)
風音鳥音眾和雅音…(演唱著五根五力、七覺分
、八聖道之法音)
金頂亭閣…(隱喻入證成就聖位);
旗旛高幢、祥光瑞雲、風和光麗、鳥語花香
雨等景象…(隱喻入聖位的大德、大智、大定
、大用自在)
這些隱喻正是說明37道品法音流暢通達無礙所
成證的諸佛淨土法界,如是隱喻成就此佛國極樂
淨土的正法就是37道品。
世尊又告諸比丘:「 有一乘道,能淨諸眾生身
心,令超越憂悲,滅除煩惱諸苦,得如實法、真
如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
受觀念處;心心觀念處;法法觀念處。
若比丘離四念處不修者,則如同不修如實聖法
;離如實聖法者,則如同離開聖道;離開聖道者
,則如同離開修行甘露法;離開清涼甘露法者,
就不能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於眾苦
不得解脫。若比丘不離四念處修習者,能得不離
聖如實法之修行;不離聖如實法修行者,則不離
聖道之修行;不離聖道之修行者,則不離清涼甘
露法之修行;不離清涼甘露法之修行者,能得超
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人得解脫眾苦」
四念處乃37道品七大類道品之第一大類道品,
是人生與修行最重要的四種念頭。 四念處禪觀乃
37道品無上菩提大法的主軸,此為成佛之道之觀
心法門,中以五根五力修持進道,以四正斷四神
足的數力修力精進增上,以七菩提分的等覺智修
得大士菩提四力(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以此
11力成就般涅槃,修向如來十智力。

   
 

哪麼什麼是安那般那念呢?
所謂安那就是入息的意思,就是吾人呼吸的吸氣;
所謂般那就是出息的意思,就是吾人呼吸的呼氣或說
吐氣,安那般那念就是指此入出息為吸氣一念、吐氣
一念,或呼吸身一身的說法,也就是修習安般念要念
住於此呼吸出入息,故說出入息念,這正是修習安那
般那念三昧的重點,於此呼吸與身心的覺受想行識,
即與四念處到底有何關係,從此關係出息善學,入息
善學,這就是正典的安那般那的修習法。
安那般那念修習,不是什麼先數息,再隨息,最後
止於息,再入於觀,內觀還入內在中心,回歸清淨的
本來面目。此一先止後觀之修法,不是安般念,那是
另一種修法,叫六妙門的修法。
安那般那念修習於四念處,即身念處、受念處、心
念處、法念處,於此人生中最重要的四個念處,修習
出入息念,瞭解它們與四個念處的身行與心行的關係
,而要瞭解此關係,乃透過四念處的如實正觀與止息
而修,也就是要修止觀,止成於觀相,觀成止亦成,
這是止觀同步顯現的修法,止念住於所觀境,觀覺於
所止境,這是如實觀的修法,不是假想觀的修法,譬
如:
當如實覺知到出入息,覺知的當下,吾人的注意力
全集中於鼻端之呼吸,這個注意力的集中就是止;這
個所緣的注意就是觀照,那個是入息是出息的了知就
是覺知,這些都在同步下運行!
如何修習安那般那念:
入四念處16階段修習的前行正事:
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
乞食,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繫心住,乞食已,還
住處,舉衣缽,洗足已。或入林中、閑房、樹下,或
空露地,端身正坐,繫念面前,斷世貪愛,離欲清淨
;瞋恚;睡眠;掉悔;疑斷,度諸疑惑,於諸善法心
得決定。遠離五蓋煩惱,於心令慧力羸,為障礙分,
不趣涅槃。
托缽乞食是出家人的生活行為,故依止於村落旁,
入村乞食時,要端正其四大威儀,身口意行處皆遵守
戒律具足,要如此善護其身;六根對六塵,尤其是眼
見色,要遵守六根律儀,不取形相好,不著於可意不
可意,如是守諸根門;此心要住於善法,以善法繫於
心,不生邪見邪志,要如是善繫心住,正念護心。此
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繫心住,是所有修行者,不
論出家或在家,所應該共同遵守的淨業初具的戒儀。
乞食已回至住處,或入林中,或入閒房,或於樹下
,端身正坐,繫念在前,此是修行者的坐禪修習,在
家眾亦可如是於靜坐。或入閒房等是說靜坐要找一處
安靜的地方,空氣流通,不悶不熱,不冷不寒,無蚊
蟲騷擾的地方。
端身正坐者,坐禪的身姿有七處應注意處,一是雙
腿可雙盤坐,可一腿在另一腿之上的單盤坐,可一腿
在另一腿之前的散盤坐,可雙腿交叉坐,只要坐得安
穩舒服即可。二是雙手可自然放於膝上手掌向上,或
雙手疊放於腿上,可打手印或不打手印,或自然放置
於雙腿交叉處。三是腰部自然挺直,不要過度前挺,
會造成腰部緊張僵直,引起酸痛。四是頸部自然挺直
,下巴不要過度內縮,內縮微微一放,頸部自然挺直
。五是兩肩不要抬高,平行於身體兩側,正對雙臀坐
骨點。六是舌抵上顎牙齦邊,任督二脈相交處,口唇
自然輕鬆閉合。七是兩眼輕輕微閉,平視於前,或微
微向下。
坐姿重心沿著脊椎到雙坐骨點,腰部自然挺直如松
,坐時若上半身易往後傾,可於臀部加一小坐墊,坐
墊材質以一般沙發的彈性膠質為佳。調整姿勢,到自
覺安穩舒適,即可調整呼吸,開始攝心入靜。
繫念在前,此是調心的意思,把注意力先經兩眼平
視於前,把身心放鬆,沈靜下來,不要令心外散,妄
想奔馳,令心休息,繫此心念在前,為了斷除世間五
欲之樂的貪愛,而起種種妄想,為了遠離貪欲的增長
或生起,清淨貪瞋癡念,為了靜坐時不落於昏沈睡眠
之害,不落入掉悔不安的心動盪,為了不猶豫於善法
不善法疑懼,不為五蓋惡法所障礙吾人的修道靜坐,
故繫念在前。
坐禪的意義在於真實三昧相的善護持,生起善法,
欲斷除諸惡不善法,故靜坐攝心當下,繫念在前,首
先便是為了斷除五蓋,五蓋能斷就能度過種種疑惑,
並於禪定善法隨護對治欲惡不善法,心得以決定不疑
,安住身心於四念處的修習,消除大腦的二分性。
因為五蓋會製造煩惱心,五蓋會種下吾人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的業因,貪瞋使吾人心多散亂於外,使吾
人心地污穢,智慧贏弱;掉悔疑惑使吾人心智多焦慮
不安,昏沈使人心智闇昧微弱,五蓋障礙修道,障礙
吾人趣向涅槃。
平常修持,斷五蓋之法,也是為了斷除生老病死憂
悲惱苦之人生大患,佛陀教導要依於遠離,依於無欲
,依於滅而向於捨修持。依遠離是為了斷除欲惡不善
法而建立,欲是五欲之樂的著迷,惡是五蓋惡法,不
善法是八邪道。依無欲是為了離欲生明,是為了離欲
清淨而建立。依於滅是為了永斷貪瞋癡相,永斷一切
煩惱行而入於寂滅涅槃而建立。向於捨是為了開啟平
等行捨心,生起等正覺智,也就是為生菩提智而建立
。如是三依一捨先斷除五蓋煩惱於心,障礙於修道分
,來修習安那般那念坐禪,入此安那般那念坐禪三昧
。如是修習安那般那念如下:
參閱803.807.810.813經。

身念處修安那般那念:
念於內息,繫念善學;念於外息,繫念善學。
息長,息短。
覺知一切身入息,於一切身入息善學;
覺知一切身出息,於一切身出息善學。
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於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學;
覺知一切身行息出息,於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學。
受念處修安那般那念:
覺知喜;覺知樂;覺知心行;
覺知心行息入息,於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
覺知心行息出息,於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
心念處修安那般那念:
覺知心;覺知心悅;覺知心定;
覺知心解脫入息,於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
覺知心解脫出息,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
法念處修安那般那念:
觀察無常;觀察斷;觀察無欲;
觀察滅入息,於觀察滅入息善學,
觀察滅出息,於觀察滅出息善學。
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
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細說上述安那般那念16階的修習如下:
⊙身念處修安那般那念:
念於內息,繫念善學;念於外息,繫念善學:
此是身念處第一階:如實覺知入息,知是入息,如
實覺知出息,知是出息,如是繫念善學。
所謂內息就是呼吸中的吸氣,吸氣在內故稱內息;
所謂外息就是呼吸中的吐氣,吐氣在外,故稱外息。
由於呼吸的出入息,出息是一念,入息也是一念;又
呼吸自鼻腔出入,鼻子屬色身分,鼻子出入的氣息也
屬於身念處,又稱呼吸身,故於身念處,就安那般那
立場而言,身念處的身行就是指呼吸的出入息而言,
再擴大解釋時,才與此色身乃地水火風四大界所造作
連結。
所以念於出入息,就是要集中注意力於鼻端處的出
入息,如此修學一心專注於出息,專注於入息,此第
一階的目的有二義,一是任何坐禪、靜坐必須先行調
整身心入靜,放鬆身心,不要讓妄想、妄念到處紛飛
,運用專注於呼吸,來收攝散亂在外的心,使不知在
忙碌什麼的此心,暫時休息下來,正念一心觀察出入
息,此即繫念善學。
二是以呼吸作為所緣專注對象,讓吾人瞭解到人是
靠著呼吸而存活,呼吸的重要不言而喻,重要到幾乎
等於是人生,只有呼吸才有生命的生機。怎樣的呼吸
才能充分運用到那呼吸氣的動能?怎樣的呼吸才能放
鬆整個身心?心這個東西,是很難以意識去控制的,
越想控制它壓抑它,它越是反彈,反效應力越大,所
以想以心制心很難,要使心情放鬆沈靜下來,最好的
方式就是以呼吸來轉移心情,放鬆心情。
這是繫念於出入息善學的第一門課,也是安那般那
念開宗明義的第一修習善學的法要與宗旨。
息長,息短:
此是身念處第二階:入息長或短,如實覺知入息長
或短;出息長或短,如實覺知出息長或短。
息長息短就是要如實覺知出息長出息短、入息長入
息短,此為身念處修習安那般那第二階,這不是要去
比較每次呼吸的長短,而是息長也好,息短也好,每
一息都要全程如實覺知,中間無有間斷,猶如如實無
間等現觀出息、入息的全程,當然息長或息短必如實
知,除此以外,還可清清楚楚地覺知到出息與入息間
的空隙,完全無出入息的那個轉折的空隙,體悟那無
生命似的空寂靜謐,還有在鼻腔呼吸的種種覺受,或
涼或熱,或重或輕,或粗或細,或濕或澀,或暢或滯
等,如是的修學,就是正念正知的修習,此是經由如
實觀察覺知出入息,來培養正念正知,此乃第二階善
學的要義之一。
第二階善學的另一要義,則是瞭解到呼吸的長短,
原來一般人的呼吸,因為緊張的工作生活,都是用淺
呼吸在過活,只使用到肺活量的約三分之一,其餘的
皆是沈積的舊空氣,根本沒有充分取得氣的能量,若
能知道最自然的呼吸就是腹部呼吸,腹部呼吸能充分
地讓肺部攝取足夠的氧氣量,取得充分氣的動能,還
可以促進自律神經系統中的副交感神經的活化提昇,
身心因而獲得鬆弛放鬆,這就是以呼吸來放鬆心情的
生理意義。
第二階的第三要義:從吸氣到不吸氣為一入息,從
吐氣到不吐氣為一出息,這樣的入出息是有長短現象
,在這裡要善學的,就是要學到為什麼呼吸有長短?
逐漸地,在修安那般那念的過程中,吾人會逐漸體會
到,它與身體的活動量、情緒的震盪起伏、妄想熾盛
程度等因素有關,特別是急促喘而短,以及輕虛細微
而長,這兩種呼吸型態,為何有此差別?這正是安般
念修習的重點。
常見初學者於初上座,出入息都較短淺,短淺呼吸
常連帶感覺脹悶不暢,肢體麻痺,腰膝酸痛等現象,
無法久坐,要克服這些初學的難題,除了多加修習外
,當然還是有方法可以早日克服到熟練生巧的程度,
但就身心的平靜放鬆,透過呼吸的善學,呼吸是可以
來到細長、柔軟、舒暢的呼吸狀態的,這樣在靜坐中
如實去體會那種心情,那種安住於平靜輕安專注的心
情,將會很習慣地應用於日常生活中,提昇工作效率
,調和人際關係,對修行者則更加能展現八正道的生
活,此種安般念的靜坐,就像是在作生命能量活化的
充電一般。
過去吾到處去學習此身念處的第二階時,有人教授
入息時,要隨著入息的吸入,經過胸部,下到腹部丹
田處,此位法師還將自己的體驗於大眾中告知,說他
能覺知到那入息由鼻下喉至胸中,乃至於腹部,有一
股清涼感,說是這樣的如實覺知,表示正念正知的力
量很強,因為這第二階的修習就是在培養這股正念正
知的能力,當時心中是存有疑惑的,但仍照著所說方
法修習,所體驗到的是,吸氣入支氣管的那股支氣管
吸束感,這樣的程度在當時算是不錯了,但觀之於身
邊的人,幾乎沒人可以做到這樣的教授,這種下沈入腹
部丹田的教法,乃是道家任脈入十二重樓氣行的反應
,並非正版安那般那念的修習法。提供參考!
覺知一切身入息,於一切身入息善學;
覺知一切身出息,於一切身出息善學。
此是身念處安那般那念修習的第三階。
所謂一切身就是所有種種型態的呼吸身,要如實覺
知入息的一切身;要如實覺知出息的一切身,特別是
它們與種種身行的關係,而如實去體會這些關係是一
種相對應的關係,這種如實的體會就是所謂的入息善
學,出息善學。
若一切身改為807經為一切身覺,或改為810經的
一切身行時,此一切身行或身覺,就是指身根身識的
覺受,因為此身為物質色法,它是由地水火風空識因
緣所造作而成的,各有其身行身相:
地界的行相:輕盈、沈重、柔軟、堅硬。粗細。
水界的行相:乾澀、黏滯、濕滑、流動。
火界的行相:熱、暖、涼、冷。
風界的行相:輕浮、支撐(傾倚)、推動(發癢)
沉落。
空界的行相:空相。
識界的行相:因緣相應的作用,乃識界的行相。
當於靜坐中,如實地覺知到某界的行相,即如實知
此行相,並以它為所緣,觀察一陣子它的生住異滅的
變化,再移往第二目標如實觀察覺知,如是吾人建議
如實覺知觀察的次序為:先火界,次水界,次地界,
最後再觀風界,當然這是有彈性的,若先出現風界的
行相,如氣動的顫動,身體有上浮的感覺等,理所當
然的先如實覺知它,最好是如實覺知到其中八種觸行
相,如身輕柔軟,口水濕甜流動,身暖涼爽舒暢,身
浮氣動舒適,如是完成此第三階的修習。
身念處第三階的要義有二:一是如實體會一切呼吸
身與地水火風四界身行的相應關係,這些關係中有哪
一種是趨向身心安靜,心情平和的關係的,其中尤以
對風大氣動的如實體驗覺知,於修習熟練後,可儘量
集中於風界氣動體驗的修習,真實瞭解所謂氣動的氣
,在生命意義上是如何的遍滿全身,此氣不但是遍滿
全身,本來具有,且一天24小時,無時不遍滿全身,
氣一直是在動態中,只有死肉才會沒有氣動其中,若
此種氣動會在無意識狀態持續的抖動著,或搖動著,
或轉動著,或擺動著,或瞬間如電流般的流動著,這
是一種自律神經發揮的作用,會活性化間腦的作用,
因為在無意識狀態,就會於無意識層面的間腦相連接
,深入內在深層意識的活化開啟。
其二要義是在如實培養如實覺知身行的能力,由粗
糙明顯的身行相,到細微隱昧的身行相,如皮肉顫動
的氣動,一般就很微細難察,如是多修習,使此覺察
能力越來越靈敏,為將來如實觀受念處的種種情緒心
行做準備,或心念處更細微的覺想思緒,需要更靈敏
的覺知力,為此能力的多修習,乃至於在心行運轉的
識住、起心、作意、動念的過程中,一意觸識住或起
心就能察覺,因此是現見法如實覺知的階段,所需具
備之能力。
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於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學;
覺知一切身行息出息,於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學。
此是身念處安那般那念修習的第四階。
所謂覺知一切身行息,就是如實覺知一切身行的止
息。在入息或出息的時侯,如實透過在鼻腔身識的感
覺,知道氣息一進一出的節奏與感受,又如實透過身
軀四肢身識的感覺,知道地水火風四界的身行相,這
是前面三階修習的如實覺知之意義,故所謂覺知就是
透過身識的周圍感覺神經知道了那種感覺,而那個能
知道那感覺的,乃透過意根大腦的意識而知道。
另所謂如實就是如其現況的意思,現在修習進入了
第四階,要把一切身行或身覺止息下來,這樣的修習
,不是指四界的行相都止息了,因為四界的行相是它
們一直存在的象徵,除非死亡身壞,此四界行相才會
崩解腐爛消失,所以止息在第四階的意義,就是吾人
的心不再去注意這些行相,不再去覺知這些行相,直
接將整個身體放鬆,心情也完全放鬆下來,如同止息
一切身行一般,只是將注意力輕輕地鎖定鼻端的呼吸
即可,在呼吸的節奏中放鬆自己,使身體不傾不動,
使身心俱安靜不動如山,這就是身念處第四階所要修
習的。此就是所謂的入息善學,出息善學。
第四階的一切身行止息,使身心入於完全放鬆,心
情寧靜的狀態,這是包括呼吸身行的止息,也就是連
呼吸也是一種輕鬆、舒暢、細微的狀態,呼吸身進入
一種很靜謐安寧的韻律,一旦出入息進入這樣的韻律
,前面三階如實覺知行相所造成身心專注的緊張會消
除,並且進入無意識層面的連接,第四階會更深入觸
發深層活化的作用,或啟動初禪八觸十功德的覺受,
或繫念在前轉化光彩影像的顯現,或直接進入一種意
識清明,無任何一絲思緒,舒暢異常的靜謐境界,或
直接啟動喜悅,快樂,身心非常柔軟的覺受,如是直
接進入受念處的第一階、第二階。由此可見身念處第
四階,是安那般念那坐禪很重要的階段。
所以修習身念處第四階的要義有二:一是在於真正
地攝持整個身心進入寧靜放鬆的狀態,此時才是真正
攝心入定靜的階段,重點是在要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
放鬆、寧靜,這樣修持的重點有三,一是必須遵守前
面所謂五法饒益安那般那念的修習;其二是若於第三
階四界的如實觀,進入風界氣動於外的現象,就由此
進入無意識的氣動狀態,身心當下直接進入寧靜放鬆
的狀態;其三就是再進入放鬆式的腹式呼吸法,此法
重點在吐氣要比吸氣稍長,呼吸宜輕虛、細微、慢長
,吐氣時,有全身放鬆的覺受;吸氣的節奏,有靜謐
的覺受,漸入無意識狀態的呼吸節奏,那是放鬆的,
寧靜的節奏。
要義之二,身念處至此,初步體會認知此身由六界
所造作,是無常生滅法,是心因緣所生之義,為破身
見四相說身是我,我所的邪說,立下基礎。

   
 

見聖道一法師
台灣高雄人、西元1949年生、1967年開始接觸國內外佛道經書,
通達佛道、初學道德經.易經.南華經.禪法.道家、後入學八宗經論,
亦曾涉獵印度瑜珈行派.密續學派 .奧修行法.及塞斯心法.創造奇蹟
課程等靈修法。
2011年11月成立道場開始於高雄、講經說法三十七道品
2009~2012年網路說法、google youtube、(大和道一)、
2014年 佛陀四聖諦心靈道場、佛陀四聖諦講堂、
釋見聖專輯…三十七道品叢書
01 四念處禪修法要
02 五根五力禪修法要
03 四聖諦禪修法要
04 十二緣起法禪修法要
05 四正斷四神足禪修法要
06 七菩提分禪修法要
07 八聖道禪修法要
08 雜阿含經研讀基礎篇
09 雜阿含經禪修綜論篇
10 雜阿含經入門單元篇

 
團購優惠
 
點閱率排行榜
   
  銀行的那些事
  銀行的那些事
 
   
 
2. 共生與分炊:合中有分,分不離合
3. 藍男色-允碩的極私密萬年曆桌曆(限)
4. 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實務解析
5. 長春餓殍戰:中國國共內戰最慘烈的圍困,1947.11.4~1948.10.19
6. 「玩賺權證」達人祕笈
 
開卷試讀
   
  其實我可以很快樂
  其實我可以很快樂
  世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能夠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人生。
   
 
2.小島先生
3.病中札記:一個乳癌及多系統萎縮患者的內心世界
4.貓與狗
5.愛相隨
 
 
白象文化 印書小舖 白象文化生活館
 
................................................................................
 
出書 賣書 買書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 如何出書
* 實體書
* 電子書
* 線上申請
* 服務方式
* 銷售通路
* 行銷工具
* 線上申請
 
線上講堂
* 出版FAQ
* 經銷FAQ
* 編印FAQ
* 討論交流
* 媒體報導
* 客戶見證
* 活動點滴
* 公司簡介
* 理念及特色
* 出版品牌
* 大事紀
* 加入我們
* 我要發問
* 交通位置
會員中心
合作提案
 
................................................................................
  Copyright©2010 PressSto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