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文化‧印書小舖 不需出版社審核,人人都可以出書
  聯絡我們 | 合作提案
................................................................................
搜尋
................................................................................
書籍分類
*

商業理財

....................
*

文學小說

....................
*

散文小品

....................
*

人文科普

....................
*

心靈勵志

....................
*

宗教哲思

....................
*

醫療保健

....................
*

親子共享

....................
*

星相命理

....................
*

休閒娛樂

....................
*

進修學習

....................
*

藝術創意

....................
*

人物傳記

....................
*

新詩

....................
*

社區文宣

....................
 
 
我的瀏覽紀錄
   
  解讀優良設計:未來特質與趨勢探索
  解讀優良設計:未來特質與趨勢探索
  歸納構成設計特質的9大面向,切入設計新趨勢,深入理解設計特質的意涵與設計未來發展的新方向
   
 
三分鐘瞭解自費出書
 
出書543

 
買書
 
商品訊息
 

作  者:謝佩芯
類  別:藝術創意
出  版:白象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
語  言:繁體中文
I S B N :9789863584285
裝  訂:平裝

定  價:NT$400

狀  態:已下架

分享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內容簡介

 
 
同類商品推薦
 
 
邱忠均版畫冊
邱忠均版畫冊

一門深入,長期薰修。邱忠均用版畫創作體現生命之美。

 
VIRILE性感誌 男子寫真書-NO.2-奈特
VIRILE性感誌 男子寫真書-NO.2-奈特

「現代人沒有盔甲,那就自己打造一副!」人氣健身教練 - 奈特 個人寫真書首度曝光。

 
威爾第歌劇遊唱詩人導賞與翻譯
威爾第歌劇遊唱詩人導賞與翻譯

一本充滿文學質性,又兼具工具書功能的義大利歌劇導聆書,處處幽微動人!

 
人像模型百科全書:模型製作技法
人像模型百科全書:模型製作技法

教您如何運用美術基本概念,讓人像模型塗裝作品更顯獨特吸睛

 
更多同類商品

 

內容簡介

序 / 導讀

試  閱

作  者

   
 

◎以宏觀的視點,提出設計特質,從獲獎設計分析設計趨勢發展。
◎本研究歸納構成設計特質的9大面向,借探討這些設計特質之因素、結構及內容意涵探索未來設計發展的思維與趨勢。

有一種語言不需要翻譯
卻是人人能懂
這種語言就是
設計
有一種美感不需要解釋
卻是人人能品
這種美感就是
設計

設計是種服務或商業的行為,好的設計是要刺激行為、為多樣人傳遞出相同的訊息,具有社會性、客觀性,是可以經由技術訓練來達成所要制做的設計物。同時,社會的更新需要創新,好的持續需要創造,活化就需要創意,而創造、創新的本質在於如何思考,思考是一種思維,從思維來看見設計新方向以及設計特質。
本書選擇國際設計競賽作品作為研究的素材,著重理論研究以及設計理論方面的探討,更進而提出設計的新趨勢,讓讀者從書中,深入理解設計特質的意涵與設計未來發展的新方向。

   
 

前言

設計是什麼?設計在做什麼?當有人這麼問我的時候,設計的領域、設計歷史、設計和藝術差異、設計生活、設計……設計……,越是急於想要把設計完整表達,越是說得不清不楚,最後連自己也無法弄懂。雖然我大學時期修讀藝術和設計,畢業後接觸設計工作,現在從事設計教育,仍無法自信地說自己非常懂設計,但是我卻是每天思考著設計靠設計過每一天。不只是我個人,每個人都是使用著設計在生活著。
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到現在,如果我們細心思考一下這一路上的風格演進,會發現一種現象,簡單地說就是「感性與理性」的交替,原本交替的時間距離相當於有兩三個世紀,之後差距一個世紀,隨著科技進步,交替的時間和空間距離越來越短,似乎模糊了交界點在哪,在何時。進入21世紀的我們,回顧20世紀,那是個理性的思考社會,而現在人們是不是會說進入感性的階段,這樣思考或許會來得比較輕鬆,但是卻無法解決問題。試著想一想,我想從目前社會上發生的許多事件來看,例如網路、金融、交通事故以及食品安全管理等問題,是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卻被人忽視的存在危機。我們常看得見似乎理所當然,是不是也該探索事物背後的真實性,延伸到眼睛所看不見的系統思考一下,因為有太多危機是從製造開始發生,太多危機是我們不易看見的。基於這樣的考慮,背後的一套設計管理機制,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因為我們一直相信設計能夠解決問題。人們設計的發展,一路走到今日,設計領域之間的界線已趨於模糊,尤其透過網路讓人們的生活無國界,居住在複合化的都市空間,對於設計生活者來說,面對著未來可以感受到一股無限發展的巨大潛力。廣泛的設計領域,無法一覽全部,那麼找尋設計似乎可以作為設計代表,這也是為什麼本書選擇國際設計競賽作品來設計研究。
設計和藝術是有差異的,在許多歐美西方國家和地區,把設計教育以獨立學院方式進行著,包含中國、臺灣和日本,但是目前大陸的高校方式還是較傾向於在藝術學院中學習,所以我認為有必要解釋兩者間的差異。從目的性來說,藝術創作的根基源自於創作者的個人概念,為多樣人傳遞出相異的訊息,是較為主觀的思考來達成目的,好的藝術品能啟發心靈,能讓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觀感,價值的形成也來自多種不同聲音的詮釋。當然,無可否認的不是每一個人天生都能享有藝術家名號,還需要加上一些天分。相反的,設計卻是不一樣的情況,表面上像是同樣在做創作,也都能展現個人風格或技術。雖然過程可能有相似性,目的性卻不同,可以說設計是種服務或商業的行為,好的設計是要刺激行為、為多樣人傳遞出相同的訊息,具有社會性、客觀性,是可以經由技術訓練來達成所要制做的設計物,不一定需要有天才的藝術細胞才能達成。正因為兩者間的差異,在教學的專業學習上也應有所區別,如果設計專業是在藝術學院中完成,那麼不免擔心設計思考或是創作容易融入個性化、主觀性強,難以接近社會所需,面對隨時快速變化的商業,是不是就更難掌握所要傳遞的設計行為了?本書作為一本設計相關的書籍,但是內容卻不是設計師作品、設計美學或是設計應用的書,可以說是比較傾向於理論研究以及設計理論方面的探討。
社會的更新需要創新,好的持續需要創造,活化就需要創意,而創造、創新的本質在於如何思考,思考是一種思維,從思維來看見設計新方向以及設計特質,進而提出設計的新趨勢,讓讀者從書中,深入理解設計特質的意涵與設計未來發展的新方向。
設計是全世界共通的語言,不需要翻譯自然會使用、會操作,想像出生的小孩隨著環境的成長,語言自然會說,也就是自己的母語。設計不需借由其他人教導,就像是小孩從在地上爬,之後起身自己會走路,就是這樣自然而然。人因為需要避風躲雨就會建造起遮雨避風的房子,建造房子就要拿起工具,手上的工具來自於智慧,智慧是人類開創文明的起始點,設計就是這樣自然而然,一路走到了今日的世界,展現人類智慧的風貌。未來要走向世界,走向宇宙。走到何方?要建造出何種力量?不妨先從瞭解設計本身開始,思考設計和人類社會的關係。設計是進行式,是思維的呈現,沒有標準答案可尋,設計只會隨著智慧的增長而不斷創新創造,不會停止。

謝佩芯
2015年11月30日

   
 

Chapter 1 設計趨勢

「趨勢」一詞可能多被人認為是對未來的預測,但是我更傾向解釋為是對現在或現況的理解。當一門學科的研究達到成熟的發展階段時,評鑒現階段的價值同時,也會回過頭去思索學科的發展歷史,進而判斷未來可能發展的狀況。然而,設計學科的發展,一路走到今日,設計領域之間的界線已趨於模糊,尤其透過網路讓人們的生活無國界,居住在複合化的都市生活,對於設計研究來說,更可以感受到未來發展擁有巨大的潛力。研究是一個學科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步驟,不僅可以提供各種研究成果,以加強各學科的知識背景,更重要的是這些研究累積下來的知識,加以綜合分析,可從中理解歷史,建構未來。

一、設計背景
過去臺灣產業一直以製造業為經濟發展的主體,從1990年後,在全球經濟的競爭以及金融風暴的危機下以及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市場的擴張,已帶給臺灣產業結構變化與轉型的契機。目前產業的優勢在於強調技術科技應用的形式革新與創新的有效制程化,專業人才集中,生產作業管理方式亦能以極具效率的的整合內部資源,但是若是面臨到不同的產業形式或新生活形態改變時,也往往因為內部的封閉組織結構以及缺乏不同觀點交流的經驗,讓跨領域難度提高,也讓產業轉型的機會面臨更多困難。
在市場景氣低迷的年代,如何創造有價值的暢銷商品?一直是設計師追尋的方向,從亞洲的日本暢銷商品的案例來看,如近幾年的SONY娛樂機器狗AIBO、電玩遊戲Wii等熱門商品。日本在經歷泡沫經濟的衝擊後,企業界重新審視全球化潮流以及亞洲新興國家和地區崛起,迫使日本必須重新扮演新的角色,反映著日本設計業突破長達多年的經濟低潮,全面思索與反省,學者們為日本製造業大國,重新提出了全新的價值主張,確立了從「製造」走向「造物」,而五感造物、情感造物、人性化思維、價值造物與文化造物成為近年日本企業界設計造物主流。一質追隨著世界的腳步跟進的臺灣,企業也正面臨從傳統的OEM轉形為ODM,許多產業亦紛紛提出創造品牌的口號,尤其以OBM為企業未來發展目標,而國際化的融合,加上中國文化市場的崛起,東方文化開始備受矚目,國際競爭的差異的表現越來越受在地產業市場的重視,而設計產業企圖從國際獎項中獲得認同,構築設計能力的地位。以此知識體為產業未來跨領域規劃建構全方位目標,提升產業未來設計資源,也基於此,設計成為今日或未來的主要整合產業、社會、教育與政府單位等組織溝通的跨領域核心基礎,提升整體產業與社會結構發展的競爭基礎。
臺灣設計產品的國際設計大獎,2009年共計165個獎項,超越2008年全年度總計133個獎,成長率已達24%。2012年德國IF獎,全球總報名產品數達2771件,臺灣廠家目前累積共奪得83個獎項。相較2008年獲得56個獎項,獎項數成長了48%。紅點設計大獎,2015年全球總報名總數3202件,臺灣廠家目前累積共奪得62個獎項。2012年日本優良設計的海外地區參賽獲獎國家和地區和地區,如美國8件、韓國45件、中國大陸9件,海外獲獎數共有184件,而臺灣有64件,為獲獎數最多的參賽地區。對現今多數企業而言,設計已成為企業必須擁有的競爭利器,擁有強健的設計能力可促使企業有能力去克服快速變遷和不穩定趨勢,並可以提升產品被國際接受的可能性。在此情形下,設計提供了使企業能夠完成所欲求目標的一種方式。相較於未有投入設計的競爭產品,設計的貢獻可以使企業擁有較好的銷售量和較高的經濟利潤,而良好的設計養成是透過了設計的評論、展示、設計競賽及設計獎項的評選。但是,優良的設計不全然是為企業獲取高利潤的工具,也不只是解決視覺上的創意或風格等問題,優良設計的議題和領域與時俱進,甚至涵蓋風土、習慣、文化等地域特質。學科經常因外在的偶然性(external contingencies)及內在的思想需求(internal intel lectual demands),而隨時間的變遷不斷地形成與重塑。時代性與社會性背景下衍生的設計特質,亦是影響設計議題的探究重點。因此,當我們在從事設計研究、設計規劃或設計製作之時,在思考設計命題、判斷設計品質的優劣,或探討設計的適用與否之前,對於設計的結構、範疇與環境等問題的掌握,儼然已成為現今設計領域的共同課題。以下可從幾個方面來理解設計現況。
首先在設計學術方面,近年來各科系的學術研究已不像從前各自獨立於自己的知識領域,而是學科研究領域互相重迭,各學科界線日益模糊而漸趨匯流,有朝向科際整合的趨勢,亦即學科的知識結構不局限於僅鑽研內部,而是延伸至其他學科領域中。這個趨勢也促使設計領域的擴大以及周邊領域與設計領域的聯結,包括來自各國政府、教育機構、產業界與傳播媒體等。設計相關議題已受到高度重視與普遍討論,設計不僅已成為一門獨立且專業的顯學,而且也是影響企業發展與國家和地區和地區經濟的重要因素。以文化與創意產業聞名於世的英國為例,保守黨政府於1982年召開設計高峰會議,將振興設計的年度預算由400萬英鎊提高至1200萬英鎊,並於1987年的報告書中顯示,全國的設計產業營業額高達10億英鎊,相關從業人員達29,000人。
在產業發展方面,日本為設計大國,日本優良設計被譽為世界四大設計獎項之一,其評選制度在1998年的民營化之後,為了強化設計的共同基礎,在原有的商品設計領域之外,加入建築環境、傳達設計與新興領域,以融合各門專業的設計領域,擴增完成4大領域的26個設計類別。另外,日本優良設計的審查基準也以原本的外觀、機能、性能、安全性、價格5項指針為基礎,建構「品味」與「操作性」等8項基本條件、「先進的設計觀」與「適切的再利用」等12項卓越特質、「創造生活形態」與「致力於地球環保」等8項先導型概念,完成總計28項優良設計的評選指標。這些先進、完備且兼具可行性的指標,其內涵與設計研究的發展脈絡甚為密切,可作為今日設計研究與產業發展的重要參考或依據。獲得國際設計獎項的多寡已被許多國家和地區或企業視為展現其設計能力水準的主要方式之一,設計獎項於提升國家和地區與企業設計競爭力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
特質的追求永遠是企業的課題,包括從發現特色到自我認知,在明確具體的活動中與競爭者之間差異,不易被學習、追趕的優越性以及永續性的特質。在成熟市場中,保持既成的優勢是困難的,須加快發展週期,強化形象。現代企業已從可見的技術發展,調整為不可見的感覺與情緒性的方法,右腦型觀念的時代即感性思考,現代豐富且過剩的物質需求已面臨飽和,自動化與廉價生產亦由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取代,左腦型的「資訊化社會」逐漸轉向右腦型的「觀念化社會」。在現今市場,從數量的定量調查到感覺的定性調查,從言語的文章到視覺的表達,從機能性的創意到情緒性的觀念,從文案家到設計師,左腦型的差別化手法無法確立企業個性。右腦型方法的發展,多樣且具魅力的右腦需要充分使用,感覺並非只有視覺刺激,真正的右腦型發展,例如,五感、情緒化思維、人性化服務,中長期的特質創造,非短期的廣告活動能的形成,需要時間醞釀,也需訴諸感性且纖細的五感組合,產品與服務等五感組合。在傳統東方文化中既存與歐美型短期且依賴大量媒體的市場機制不同,也是東方向世界傳達的特質與方法。
設計史學家Siegfried Giedion認為,以當代生活樣式為主題的眾多研究皆不盡理想,這是因為探討當代廣泛範圍的政治、經濟與社會趨勢等橫向研究頗為充分,個別專業領域的縱向研究也很充實,但是兩者縱橫交錯的研究卻相當稀少。亦認為設計研究者必須採取工業方法以及藝術或視覺化等工業之外的方法,亦即需要具備知性與豐富的想像能力。設計研究是一種活動,旨在產生有用的知識設計:設計知識,設計人員和非設計師(個人、團體、機構、公司)可以使用在其進程設計和合作設計。這種變化在邁向社會,適用自身的網路和知識為基礎,但仍是不可持續,正如我們面前,如果不是更多的話,可以重新面向可持續性。另一方面,設計者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需要被重新定位,透過建構新的設計知識,可以發揮積極作用。相比任何其他種類的研究,設計研究更著重在目的和社會意義的結合。
傳統上,我們通常採用適當的方法來賦予綜合學科研究,使其適應我們的具體要求。在專業領域的研究中,這通常包括人種學、符號學、人體工程學和各種技術和經濟學科。但在設計研究中,這往往意味著包含歷史、社會學或哲學等人文科學。
然而,各項專業領域發展的範疇正在產生變化,包含設計領域,這些系統性的轉換,需要用新的思維和行動方式,以全新的人文、物質、組織形式和設計網路等結構設計重新設計。面對這些變化,設計者需要改變思考模式與其運作方式,同時重塑設計者的社會地位。此種轉變是透過一個深刻的社會、文化和經濟轉型的影響。可以想見,這個轉變的發生是經過一個複雜的社會學習過程與時間的淬煉。在這過程中又需要反思原始組合和創造性、前瞻性、具體思維和能力等組合,可以說,這需要一個擴散性的設計思考。因此,設計能力和設計知識,是能夠幫助個人、社會、機構和產業,提出解決方案框架,並可永續性地引導未來。
在生產和消費體系中進行著很多的轉變,然而面對這種變化,問題規模和複雜性往往隨時間增長,面對著必須解決的問題,卻往往無法改善。這意味著我們不能生產設計知識去改善,在每個單獨的傳統方式專案中,都需要時間。(1)成本太高,一些設計研究專案承擔全部費用。(2)時間過短,很少人能買得起發展項目的時間,故我們需要有良好的設計研究基礎。因此,有必要發展設計知識,在需要的時間和地方,來取最合適方式,並迅速應用。(3)大自然的變化,在網路社會、知識社會,設計過程越來越分散在眾多角色與不同的文化之間。在這些條件下,傳統的隱性設計知識,積累在目前設計思維中,但卻不足。(4)太多專業性的參與分散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在這種情況下,也需要一個良好的設計整合研究,讓隱性知識成為可視的顯性知識,這意味著知識的明確性、可傳授性與可轉讓性,並產生不同的回應與互動。這種轉變且得到持續發展,必須看到發芽和鞏固一個新的理念和新的福祉生產系統,這將使提升生活品質,同時減少對環境的活動的負擔(Ezio Manzini, Politecnico di Milano, 2009)。
如今,面對嚴重的社會和環境問題,我們不能保持中立,每一個研究項目,開始必須採取的立場,面對任何具體問題,不能忘記的是,任何的行動需要考慮對於未來的貢獻與價值。並且,對於人為方面或自然方面,應存在系統性與永續性的思考。設計者正努力於環境、社會、經濟、甚至美感追求,這些思維涉及到所有的設計知識。因此,結合知性的學術概念與感性的產業經驗,建構出產、學得以共存、共榮的知識平臺,這正是我們所關心與面臨的課題。


以上內容節錄自《解讀優良設計:未來特質與趨勢探索》謝佩芯◎著.白象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謝佩芯
國籍:臺灣
學歷:臺灣中原大學 設計學博士
專業領域:設計思維、文化創意產業、視覺傳達、品牌設計

 
團購優惠
 
點閱率排行榜
   
  銀行的那些事
  銀行的那些事
 
   
 
2. 共生與分炊:合中有分,分不離合
3. 藍男色-允碩的極私密萬年曆桌曆(限)
4. 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實務解析
5. 長春餓殍戰:中國國共內戰最慘烈的圍困,1947.11.4~1948.10.19
6. 「玩賺權證」達人祕笈
 
開卷試讀
   
  讀豳室詩草 杜仰山作品
  讀豳室詩草 杜仰山作品
 
   
 
2.其實我可以很快樂
3.活出最耀眼的自己
4.雨天代我為妳哭
5.怨恨Bullying
 
 
白象文化 印書小舖 白象文化生活館
 
................................................................................
 
出書 賣書 買書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 如何出書
* 實體書
* 電子書
* 線上申請
* 服務方式
* 銷售通路
* 行銷工具
* 線上申請
 
線上講堂
* 出版FAQ
* 經銷FAQ
* 編印FAQ
* 討論交流
* 媒體報導
* 客戶見證
* 活動點滴
* 公司簡介
* 理念及特色
* 出版品牌
* 大事紀
* 加入我們
* 我要發問
* 交通位置
會員中心
合作提案
 
................................................................................
  Copyright©2010 PressSto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