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文化‧印書小舖 不需出版社審核,人人都可以出書
  聯絡我們 | 合作提案
................................................................................
搜尋
................................................................................
書籍分類
*

商業理財

....................
*

文學小說

....................
*

散文小品

....................
*

人文科普

....................
*

心靈勵志

....................
*

宗教哲思

....................
*

醫療保健

....................
*

親子共享

....................
*

星相命理

....................
*

休閒娛樂

....................
*

進修學習

....................
*

藝術創意

....................
*

人物傳記

....................
*

新詩

....................
*

社區文宣

....................
 
 
我的瀏覽紀錄
   
  生命的權益:解放非人動物
  生命的權益:解放非人動物
  旅美作家房曼琪以20年的生命,為捍衛非人生靈寫下《生命的權益》,其文影響深遠, 喚起人類良知,進化為更高的心智生命。
   
 
三分鐘瞭解自費出書
 
出書543

 
買書
 
商品訊息
 

作  者:房曼琪
類  別:未分類
出  版:社團法人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
出版日期:2018年5月
語  言:繁體中文
I S B N :9789869610803
裝  訂:平裝

定  價:NT$300

狀  態:已下架

分享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內容簡介

 
 
同類商品推薦
 
 
18
18

香港青年詩人,如詩的語言,記錄如歌的歲月

 
話說中庸
話說中庸

南懷瑾原著《話說中庸》,全球首度面世一探子思別傳孔門心法的奧祕。

 
打開人與環境潘朵拉之盒
打開人與環境潘朵拉之盒

一本跨越通識教育與環境教育兩大領域的書籍,進行一場對自然環境的探索與實踐。

 
室內安全防災概論
室內安全防災概論

公共工程+醫院醫療品質專家,聯手打造一般與特殊場域通用的室內安全防災聖經!

 
更多同類商品

 

內容簡介

序 / 導讀

試  閱

作  者

   
 

旅美作家房曼琪的大半生命,燃燒在動物保護的無盡長路。如今她為捍衛非人生靈寫下《生命的權益》,提示我們關於道德更深廣的可能,而這個可能必須貼合實踐,足以開創一個嶄新的生活方式。她對於動物的生命不厭其煩的探尋與關心、描繪的一張張動物受苦或可愛的圖像,似遠實近,正召喚著人類的良心,做一次深度的檢測,以進化為更高的心智生命。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作者/房曼琪
史懷哲認為哲學任務是建立尊重生命的倫理,這正是本書的宗旨。作者在文章裡特別邀請西方大文豪(蒙田、托爾斯泰、柯慈)與哲學家(大衛.休姆、史懷哲、彼得.辛格、湯姆.雷根、德希達等)來加入陣容為動物說話。書中收集的,如「動物權──批判倫理學」,主要是介紹幾個動物權的關鍵概念;「海德格的實存真義與梅洛-龐蒂的肉身本體論」及「後現代哲學對階層等級形上學的解構」二文,意在彰顯當代歐陸哲學與動物權運動在理念及時代潮流上的匯流聚合。關於動物議題的分項論述,諸如「彼有何辜,受此荼毒?」、「欄中的凋零」、「關懷大靈長與流浪犬」、「天雞,五德之禽」等,呈現多面向的關注,理性與感性的訴求兼容並包。另外一篇,「柯慈──肉身受苦」,可說是素食主義(veganism)的最佳論證。
書裡除了揭露經濟體制對動物的剝削,還根據目前學術界的動物研究(animal studies)來肯定非人動物亦具有「人格性」( personhood)。各篇文章在主題上互相呼應,從地球倫理廣角度來詮釋平等的真義,據以歸還給動物的天賦權益。十八世紀法國文壇才子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在《愛彌兒──論教育》第一卷,開宗明義便作如此評語:「在造物者的安排下,一切都是美好的。不幸,一旦落入人類手中,萬物便衰敗了……帶來氣候、元素、季節的混淆……還殘虐狗、馬,以及自己的奴僕……卻偏好畸形、怪異的東西。」這不就是在描寫當前地球上的狀況嗎?也正是筆者寫「從環境倫理來批判越界變種的基因工程」的心情,文中解析人類優勢意識形態與生態衰竭的因果關聯。另外,「關於動物實驗以及生命價值的探索」與「從科學怪魚來談人類進化的意義」兩篇重點是進一步思考生命的整體意義。
比較起來,說理必會引起爭論,而詩可以柔婉感動人心。海德格以為詩的語言能直接呈現真理,因此書中還包括四首詩。「惜她.小河」除了哀悼小狗Sita,也象徵心靈的回歸,跟隨著動物的腳步,從他們的眼、耳、嗅覺來探觸山林、河流的神祕源頭。「風裡的聲音」及「眾神默默」兩首,將人的閉目塞聽與動物開放的「世界空間」作對照。一旦跨出人本的慣性思考、虛擬的環境,才能打開心眼,看到一個正在呼吸、說話、歌唱、活蹦飛躍的新天地;讓他們的泰然自若流入自己的肢體,在他們深邃的眼中,看到自己的存在,這便是里爾克在《給朋友的安魂曲》(Requiem For A Friend)詩中所形容的:「I will go to watch the animals, and let something of their composure slowly glide into my limbs; will see my own existence deep in their eyes。」
書中除了論述,還包括散文。「大地之子」早年刊載於《皇冠》,描繪七○年代嬉皮的反文化,可說與近年來崛起的「慢步調生活革命」(The Slow Revolution)、「小小住宅運動」(Tiny House Movement)、「簡樸主義」(Minimalism),基本上都是希望人從瘋狂盲從的物質文明解放出來,返回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的田園生活,認清什麼才是個人生活真正需要的。
在漫長的心路歷程中,自己著實體悟到解放動物也就是解放人,這是寫「真人之息以踵」的用意。這篇以嶄新的視野來瞭解莊子,尤其是他的齊物之論,是在反諷「唯我獨尊」的世界觀。人須走出洞穴,才能與天地生命相呼應,有了這樣的遼闊,才能展翅遨遊。
近幾年來,在台灣由新世代青年成立的素食組織如雨後春筍,充滿了活力,表現出對當前肉食危機與地球存續的認知和關切。為此,特別撰文「世界素食運動快速成長的背景因素」。
生態保育祖師阿爾多.里歐波德(Aldo Leopold)主張倫理必須建立在生物共同體的認知上。其名著《沙鄉年鑑》(A Sand County Almanac)中有一篇「像一座山那樣的思維」(Thinking Like A Mountain),紀錄他年輕時在山上從事林務管理;一次,里歐波德親手射殺了一個母狼,當他目睹「那猛烈的綠色火焰在她眼中漸漸消逝去時」(that fierce green fire dying in her eyes),也震動了一個獵人的心,從此改變了他的思想和行為。里歐波德作如此喟嘆:「山野中若聽不到狼嚎,山就不再是山。」每次看到巨鯨在大海中被粗重的魚網纏身而不得動彈的新聞,真是令人痛心極了。如果,海洋裡聽不到鯨族的歌唱,那麼海就不再是海。同樣,人若將動物通通關進黑牢,那麼這個地球是荒蕪的,不再是生命的樂園。我多麼希望這本書也能夠為大家激起心靈上的震動。
書中有幾篇文章曾經在民眾日報、台灣時報、《新觀念》及《台灣動物之聲》發表過,內容都已重新修改、補充。幾篇原是用英文寫的,在這裡要向王萱茹、彭宸、毋凡、陳宸億、鄒敏惠、海灼君同學以及花蓮「無名氏」的翻譯工作致最深謝意。十分感謝李玫小姐,《動物解放》中譯本執編,承擔編輯、校對重任、小鈴與美珊的美編及小冬的封面設計、宸億的最後校稿;還有游淨茱同學在百忙中將原來中文手稿重新電腦抄寫,以方便我修改,如此才能集結成冊。另有幾篇是佐渡守(動物、人、時代誌創辦人)幫忙電腦打字。本書承蒙自己心儀的作家朱天心、張君玫教授,新世代影像工作者沈鑫河、作家陳宸億(兩位恰也是台大哲學系)寫序,以及美國知名動物權運動領導人物凱倫.黛薇思博士(Karen Davis, PhD)特地為本書贈言,真是太讚了。最後要特別謝謝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理事長林憶珊全力支持出版此書,祕書長萬宸禎主責企劃、出版的重任。大家同心協力站在動保運動陣線上為這本書出力,心裡好感動啊。
  2016 年秋天

   
 

獻給動物朋友  
從你們的眼
我看到了花草的繽紛
果實正在成熟
從你們的耳
我聽見小鳥吟吟的笑聲
叢林中歡悅的交語
從你們開放的心靈
我認識了生命的奧秘


凱歌及提力肯──黑鯨表演幕後真相
1993年,華納電影公司製作的《Free Willy》,中譯《威鯨闖天關》,在世界各地放映,打破票房紀錄,從此改變主角「威利」的命運。扮演「威利」的黑鯨本名「凱歌」(Keiko),出生於冰島附近大西洋的虎鯨(Orca whale)。黑鯨有親密的母系家族關係(真的是五代同堂)。他們有自己的方言(dialect)與文化活動(cultural practice)。母鯨哺育幼兒長達三、四年,教導如何生存的技能。鯨族(orca pod)由母鯨帶領,一日可游上百里。在冰島沿岸,才兩歲的「凱歌」,正隨著母親學習捕魚時,突然身子被巨網纏住。母親驚慌的尖叫,眼看自己的愛子被人類劫走。經過幾度轉手,商人以一千美元將「凱歌」賣給加拿大的海洋主題樂園(Marineland of Canada Inc.)。

一夜之間變成孤兒
小小年紀的「凱歌」,被迫訓練成表演動物,因為飢餓而無法為自己覓食,不得不服從馴獸師的命令。「凱歌」終年被囚困在狹小單調、充滿氯消毒的人工水池裡。不表演時,大半時間他靜靜的浮在水面。背脊上原來健壯的背鰭(dorsal fin)開始蜷垂,是健康不良的症狀。

1985年,「凱歌」再度被轉售給墨西哥的水族場。因懷念大海,「凱歌」啃嚙池邊的水泥牆及鐵杆試圖逃離,以致牙齒日益磨損,背脊上因細菌感染的皮膚病也逐漸惡化。1992 年,華納電影公司拍攝《釋放威利》,選中「凱歌」。電影拍完後,工作人員深為「凱歌」日漸衰退的健康狀況擔憂,決定協助「凱歌」脫離賣藝生涯,重返海
洋。消息傳開,世界各地有上百萬的兒童立即熱烈響應,他們在學校發起募款,繪製 T 恤、旗幟,總共募得了十萬元。

啊!終於回到了海裡
從墨西哥到北美的旅程中,UPS 郵運業特別提供專機護送。1996 年一月中旬的一個下午,「凱歌」被起重機載進專機,機艙內裝置了三千磅的冰磚。通往機場的沿途上有五萬多人來送行。飛機抵達北美境內後,「凱歌」乖乖躺在自己的專車內(是裝有十個大輪子的超級大卡車),一路上有卡拉小姐陪伴,時時為他肌膚塗抹潤滑油以保持皮膚濕度。時值冬季,天空裡飄著寒冽的小雨,沿途有上千的群眾及兒童們,手中熱烈搖著歡迎的小旗子。許多孩童站在雨中,身子冷得打顫,當「凱歌」出現時,大家興奮地跳躍、歡呼。孩子們的呼聲像浪潮一般,在雨中一波又一波的在四處響起,他們快樂的唱著凱歌!凱歌!凱歌……。海灣裡,當起重機將「凱歌」放回海中的那一刻,他背脊上的噴水腔,高高噴出一個大水霧,啊!終於回到了海裡。

「凱歌」首先被安排在奧勒岡州的「鯨豚援救及復健中心」。復健場設於海灣,每天可直接抽海水進來。巨型水場特別設計峽谷、曲道,好讓「凱歌」探個究竟;內有天然礁岩,供他摩擦肌膚,電動水浪調節來幫助適應海洋變化的環境。1998 年,「凱歌」由北美飛回故鄉冰島,歷經四年的復健,終於在 2002 年,回到闊別了二十六年的大海。不幸才一年多,凱歌在挪威附近的海中,因急性肺炎而病逝,享年二十七歲。

生性好奇、活潑、喜愛歌唱
在湮遠的年代,鯨類(註 1)原是棲居陸地的哺乳類動物印多霍斯(indohyus),外形類似土狼(hyena)。在四千八百萬至五千萬年前逐漸演化成海洋動物。鯨類原有四肢手足,為了適應海洋環境,在演化中手和腳便逐漸退化消失。鯨類的大腦結構顯示高度複雜的思考能力,包括分析、綜合、推理、判斷、計劃(在某方面甚至超越人類)。
其家族部落的互動類似早期的人類社會。鯨類仍然保持其原先的游牧方式,每年秋天,舉家自大西洋南遷至太平洋。他們生性好奇、活潑、自適、喜歡唱歌。鯨類的族群社會充滿了親愛的情誼,共同保護、照顧幼兒,終生廝守在一起。

黑鯨與抹香鯨(sperm whale),具有一種特殊的「聲納」感官(sonar)──即是「回聲定位」(echolocation)功能,是鯨豚特有的海中測聲能力及語言溝通方式,即使彼此相隔數海浬,仍可以認出對方通用的方言。他們依據自己發出的音響、聲波在遇到外界物體阻力反折的回聲波中,來判斷外物的形狀、結構、大小、地點、速度、動
向等等,並在鯨腦中轉譯為形象資料。海洋世界昏暗無光,即使有視覺,還是得藉著聲納功能準確辨認。聲波的傳達在海裡比陸地清楚,可以傳至一百五十英哩以外。兩百年前,巨鯨社會擁有的溝通網,範圍遠達一萬五千英哩以外。自工業革命以來,引擎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截斷了其他動物的活動範圍。愈來愈多在海上往返的商
船及超級遊輪所造成的干擾,阻礙了鯨類的遠洋溝通網。

以歌唱傳述家族歷史
巨鯨喜愛唱歌,不同的季節所唱的歌亦不相同。每一首歌有特定的主題(theme)及音節(syllables),一首歌往往長達半小時,類似語言溝通。天文物理學家、《 大宇宙 》(The Cosmos)的作者卡爾.賽根(Carl Sagan),在試解巨鯨歌中的密碼時,突然領悟到他們的歌曲不也類似史詩(epic poem),有如古代荷馬的《奧德賽》(The
Odyssey)(註 2)。根據兩者的比較,賽根認為,若以測量大腦收入的資訊單位(number of bits of information)來判斷詩歌的內容,兩者單位總數(荷馬史詩與鯨類的歌)同為 106。賽根認為鯨們在唱歌時,同樣是以口述的方式,將其家族的遠古歷史、游牧經歷,文化的傳遞,藉著歌詞表達,代代相傳。更奇妙的是,當冬天來時,鯨群們原來在
大西洋裡傳唱的歌因為遷移而中止,待至下一季,當他們回來故居時,可以依據特定音節的上下連貫性準確記得,將去年還沒唱完的歌曲接續吟唱。

「海洋世界」終止黑鯨表演
在聖地牙哥的「海洋世界」遊樂場(SeaWorld),其中最賣座的正是黑鯨的節目。在訓練海洋動物作「馬戲表演」過程中,主要以「禁食」來強迫他們學習特技。水池無異於囚牢,單調而缺乏變化,更無自然的實質(Substance)、生態細節(Texture)與活動空間(space)。在「海洋世界」(SeaWorld)展演的鯨豚都患上了憂鬱症,每天必須服藥治療。近年來,由於民眾動保意識的普及,展演海洋動物的議題已經引起廣大群眾的關切。

2013 年上演的記錄片《黑鯨》(Blackfish),是繼《釋放威利》之後,第二波關於不人道的圈養鯨豚的電影。影片通過與黑鯨「提力肯」(Tilikum)訓練師們的訪談來揭發「海洋世界」廣告噱頭背後的真面目(請看 YouTube《Tilikum's Story ─ A Tale of Kidnap and Exploitation》)。1983 年,才兩歲的「提力肯」在冰島的海上,正在與家族航游時被商人捕走,訓練成馬戲動物。失去了家族的溫馨與安全感,「提力肯」長年心情壓抑,忍無可忍,導致攻擊性的行為,造成先後三位訓練師喪命的事件(在大海中,黑鯨對人類是不具危險性)。

2012 年,名作家大衛.克爾比(David Kirby)出版《海洋世界裡的命案》(Death at SeaWorld, Shamu and the Dark Side of Killer Whales in Captivity),書中追溯該公司從早期捕捉幼鯨及小規模水族場的經營,發展到今日的龐大規模。克爾比指證,海洋世界根本就是馬戲團,簡直是鯨豚牢獄(a whale jail),將動物當作搖錢樹。書中針對「提力肯」在 2010 年殺死訓練師的命案,來分析被囚動物由於身心上的折
磨,必然導致危險性的行為。「提力肯」不但被迫要常年表演,還得被當作人工授精的工具(as a sperm bank)。這些被人工繁殖出來的黑鯨(總共已有二十一位)從未接觸過大海,豈不是註定了一輩子的囚牢生涯?最後,在2017年1月,「提力肯」因肺炎逝世,才不過36 歲。

《黑鯨》的確掀起了一股抵制「海洋世界」的震撼浪潮(shock waves),其影響力幾乎可以與彼得.辛格的《動物解放》相比。分佈於加州、德州及佛羅里達州的「海洋世界」,在這兩年來不斷遭到保育人士及廣大群眾的抗議,迫使「海洋世界」於 2015 年正式宣佈終止黑鯨表演,繼而在 2016 年 3 月決定終止黑鯨繁殖(註 3)。按目前
的國際趨勢,展演海洋動物的企業正在走下坡,就如動物馬戲一樣,早已在世界各地式微。

擁有千頃波濤的自由
當我在南太平洋的大海裡,靜坐在小船上,聽著從海裡傳聲器傳來遙遠鯨群的歌唱時,心中被那來自無邊無際,震盪靈魂的悠揚歌聲,深深感動著。那歌聲是從生命最底層發出來的歡悅,因為,他們的「自由」,有著千頃波濤的氣勢,可以將大海擁在自己的懷裡。

娛樂必須來自傷害生命嗎?天上的宇宙星辰正在無限地擴大,那麼地上人們心中的道德法則呢(註 4)?


柯慈──肉身受苦
著名南非小說家,文學教授柯慈(John Maxwell Coetzee),是2003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其著作關注社會正義(反對南非種族隔離),包括個人在歷史潮流下的命運以及政治經濟結構中「惡的問題」(problem of evil)。《動物的生命》(The Lives of Animals)原是來自 1997 年柯慈在普林斯頓大學的演講稿。他一方面從哲學觀點來
批評冷血的理性主義,另一方面流露出個人對於非人動物(nonhuman animals)被人類迫害在內心的傷痛。

十幾年來,柯慈積極參與動物權運動,特別反對動物實驗和集約農場。身為「良心作家」,柯慈藉由故事中女主角,文學家妸絲提洛(Elizabeth Costello),來宣洩自己的抗議心情。小說的對話文體,類似希臘大哲蘇格拉底的道德辯證質問,顯示出柯慈深厚的哲學素養。女作家受邀於某大學作兩場演講,在場的學生、教授們以為演講主題
必然與文學有關,卻出乎意料,主講人撇開文學,單刀直入動物權議題。妸絲提洛將動物集約養殖的大屠殺(animal holocaust)與納粹黨對猶太人的滅族行為作比照(rivals anything that the Third Reich was capable of),「從 1942 到 1945 年之間,數百萬猶太人被納粹黨處死。在波蘭就有六千人,在德國的更是不計其數,幾乎到處都設有集中營,等於是生產死亡的工廠。他們像溫馴的綿羊被屠殺,像動物一樣的死
去。」

就像那天早上,在演講會之前,當妸絲提洛坐在車子裡,看著延途窗外寧靜、悅目的景緻,心中卻十分清楚,這只不過是一種掩飾。在某處,在一幢幢密封的建築物中,就在這一刻,上千上萬個如人的,有感情、意志的生命,喉嚨被人用利刀割開……,她哪裡有閒情來談純文學呢?對於這種空前的生靈浩劫,妸絲提洛不得不質問那些文人、學者,怎麼會對這個「惡的問題」毫無反應?還是因為人類至尊(即自我膨脹)的思想習性使他們心靈閉塞(closed their hearts to animals)?

理所當然,學術界有義務肩負起道德責任,卻以迴避的姿態來回應。在妸氏演講完,一位在座人士頗不以為然的提出質問,是否女作家在建議關閉養殖工廠,停止動物實驗呢?言下之意,認為這些都是必要之惡,等於是在默許大資本家將動物當作專利品。

「人的世界裡到處充滿了殘忍與殺戮(we are surrounded by cruelty and killing),而大家卻不知不覺」,妸絲提洛認為這種心態與傳統思想有背景上的關係。她追溯到笛卡兒的人本理性主義,斷言動物是沒有理性的生命,只不過是一個東西(a thing)。古典哲學從亞里斯多德、阿奎那、笛卡兒到康德等,皆以理性是宇宙的根本原則。事實上,這種見解並不符合事實,譬如人類物種,在生理及心理方面都是相當脆弱的(心理分析和病理學可作見證)。在自然界,每一個動物天賦有不平凡的智能及體力(unique mental and physical capability),其生存能力,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絕不低於人類。試想,在沒有電源,石油、機器、醫藥、工業、農業、建築、赤手空拳的狀況下,人的優越感便毫無立足之地。

柯慈特意在故事中安排了一場學院的聚餐,藉以席間「對話」來引進另一項重要的議題 - 素食戒殺(ethical vegetarianism),因為這是他心中最關心的題目。餐會中,妸絲提洛的兒子(在該校任教)心理有些著急,因為母親拒絕來自動物的食品,必將引起在座的好奇,招來敏感的問題。而他肯定,母親會引用古羅馬作家普魯塔克(Plutarch)
對素食的辯護:「你問我為什麼拒絕吃肉?我倒是十分驚訝,你竟然能將動物的屍體放入口中」。

老虎、獅子捕獵是為了生存(完全沒有虐待行為),而事實證明,人們不吃肉可以活得更健康(全球正在激增的素食人口是最好的見證 ),更心安理得。嗜肉的習性主要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試想,動物從出生到死亡,監禁在污穢中,承受著日以繼夜的囚刑(包括生理上被基因工程的改造),只是為了供給人們嘴裡短短幾分鐘的快感。

在制度上,妸絲提洛認為,將動物視為經濟資產的權威壓迫,與帝國主義在殖民地的壓迫行為是同出一轍。動物權,原本是屬於道德範疇,卻被良心淪喪的企業(an enterprise of degradation)改頭換面,變成以經濟為重的議題。

關於動物的解放,小說中有一場妸絲提洛與哲學教授 Thomas O'Hearne 的正反論證。教授為「人類優先」的辯解,無異於典型的「物種歧視論」(speciesism),認定動物缺乏意識,唯獨人類具有複雜的智力與自我意識。他舉例,屠殺一個鷄和處死一個犯人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動物沒有死亡的觀念(animals live, and then they die, that is all)。難道因為這種理由,便有權力將活潑自由的生命給判死刑?動物真的沒有思考能力嗎?那為什麼他們會表現出對死的恐懼?當天性靈敏的豬兒被成列趕進屠宰時,會掙扎逃命或是全身僵住、癱瘓?不是一樣有求生的慾望?同樣屬於哺乳類的人,不也會有相同的反應?哪裡有區別呢?

在理論上,柯慈贊同動物權學者彼得.辛格及湯姆.雷根的見解(註 1)。雷根認為只要是人類使用非人類動物,在道德原則上即屬不當。如果一件事情在根本上是錯誤的,它就不該有程度上的差異。既然不應該利用動物,討論「何種程度的痛苦才算必要」就沒有任何意義。對於女作家的「平等主義」(egalitarianism),辛格承認要比他
自己的「平等考量原則」(principle of equal consideration)還要激烈。

妸絲提洛指出,O'Hearne 教授的論證運用的是反覆推論(reason is simply a vast tautology),必將導致笛卡兒式觀念上的斷裂。理性本身只是一種預設,認定人類至上,地位有如上帝(man is godlike)。既然如此,妸絲提洛的普遍道德立場與教授「唯我獨尊」的倫理是無法達到共通的立足點(common ground)。

身為世界級的作家,柯慈以「肉身受苦」(the suffering body )的事實來強調論證的真實性(authenticity),那即是「因為我受苦,所以我存在」(I feel pain, therefore I exist)。如此進向,要比「動物是否具有理性」的辯論更合乎情理。他建議人們可藉由想像力來體會一個受傷的身體(a wounded body),「若一個人認為動物的生命無足輕
重,是因為沒有親身體驗過一個血肉之軀,在自己手下奮力的作生死掙扎」。

同情,也就是想像的感同身受。妸絲提洛建議用想像來取代推理(imagination over reason),設身處地的感受那些在實驗室裡,遭受骨折、開刀、化學毒性測驗的動物,在身體和心理上的受苦。

妸絲提洛認為詩的語言寄寓於感性,能令人身歷其境,並例舉英國當代桂冠詩人泰德.休斯(Ted Hughe)一首題名為「豹」(The Jaguar)的詩。休斯形容動物園牢籠中,野生動物呆滯、毫無生趣的神情,在裡面一動也不動,好像槁木化石,還使人以為籠子是空的。詩人描寫花豹,是為了要讀者以同情的想像(sympathetic imagination),用自己的內裡來親身體會一個活生生的肉體(to bring the living body into being within ourselves)。花豹本是飛躍在無邊無際荒野的自由生命,而不是動物園牌子上的物種說明。

同情與關懷是來自親身的經驗(lived experience),不是像 O'Hearne 教授那樣冷靜的,理論性的駁辯。

妸絲提洛雖然在表面上與人們保持友善的關係,她內心卻十分清楚,大多數人是在間接的傷害動物。為了動物天賦權益的辯護,使得自己成為一個邊緣人物。她問自己,人的世界就是這個樣子,為什麼偏偏不肯接受呢?身處於群眾「有意的無知」(willed ignorance)的環境裡,她感慨的道出投身於動物解放的孤獨心聲……要將囚禁在工廠
裡的動物們,從三大掌控勢力(資本家、餐飲業、消費者)手下解救出來,真的是困難重重啊!

形上學所建構的人類動物與非人動物之間的鴻溝,在小說中,象徵性的展現在妸氏與她的兒子、媳婦之間的關係,因為見解上的衝突,以致於彼此無法諒解。對於為什麼人們吃豬而不吃狗(兩者不也是一樣的聰敏、忠厚)的現象,媳婦覺得這是社會習俗,人人如此,沒有什麼好爭議的,反而是這個令人不愉快的婆婆在小題大作。

對大多數的人來說,牛奶和肉類當然是來自乾淨的市場。對於養殖業者,動物只不過是製造牛奶和肉類產品的自動機器。柯慈在書中暗示,這種普遍集體的,眼不見為淨的「否認意識」(註 2),從家庭到社會,等於是在支持類似納粹黨的作為。

為什麼所有的動物刑場一律是門禁森嚴?因為一般人不敢目睹鐵牢中,那血淋淋的,堆滿屍體的現象,不願面對關在實驗機構內,肢體被殘害、被強迫感染惡疾的貓、狗、豬、兔、及白老鼠等動物,害怕自己的良心會承受不住。而業者們,唯恐裡面的真相被人揭露。身為文化人,妸絲提洛已經無法回答「人的存在意義到底是什麼?」

柯慈這一本著作,除了論述當前動物解放運動的倫理思想,主要是強調論證必須落實於生命層面,只有在那裡才能喚醒人們的良心。

面對如此龐大的殺戮(註 3),妸絲提洛內心充滿了不可言喻的傷痛(woundedness),日日夜夜,獨自在悲苦的深淵,伴隨著那些受難的生命。在人的世界裡,她感到失落(I no longer know where I am),和周圍親友的關係變得虛幻、不真實,好像這一切只是一場夢魘。女作家將這種心境比喻有如拜訪朋友的經歷,當她稱讚客廳裡一盞燈罩
時,友人得意的回答:「是呀,這個燈罩的材料可是波蘭猶太人的皮作的,而且是一個年輕處女的皮(註 4)(The skin of a young polish Jewish virgin)。」
《動物的生命》是要激發人們面對真相的能力(awaken our ability to know the truth),這也是寇拉.代蒙教授(Cora Diamond)(註5)的論文《哲學的困難與現實的困難》(The Difficulty of Philosophy and the Difficulty of Reality)的主要意旨。這篇論文還包括她對《動物的生命》進一步的論述。作為當代最知名的維根思坦(Ludwig
Wittgenstein)學者,代蒙以其精闢的分析功力來說明「避免混淆哲學的與現實層面上的困難」。哲學的困難是因為受限於抽象範疇和語言分析,在觀念上無法解說動物身受的、無可言喻的痛苦(inexplicable and unspeakable suffering)。現實上的困難是因為,如果想要了解真相,人類對動物令人心寒的殘虐(the difficulty is, if we try to see it, is deadly chilling),基本上已經超過了哲學思考的限度(the limitation of
philosophy),除非是通過「道德的想像」(ethical imagination),因為這個事實正在發生,正在抗拒我們空泛的思考(to be resistant in our thinking)。

代蒙舉例,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認為,用抽象觀念來解釋實存(being),等於是一種被崇高化的暴力(a kind of sublimized violence)(註 6)。她認為思考的任務應該是「設身處地」的來面對真相,而不是依循傳統哲學所把持的「偏轉」(deflection)姿態。偏轉,等於是在迴避困難的事實,顯示出思考本身無法掌握其所要了解的(the inability of thought to encompass what it is attempting to reach)。
小說中,妸絲提洛生活在無法釋懷的恐怖中,她內心的傷痛,是因為拒絕哲學與心理上的偏轉(not to deflect but to suffer)。她寧可正視困難的事實,承認人與其他動物共有的,在面臨死亡時的「脆弱性」(frailty and vulnerability)。

最後,站在與柯慈和詩人休斯相同的立場,代蒙教授作如此結語:「思考與現實的斷裂之處,是屬於有血有肉的生命」(how much that coming apart of thought and reality belong to flesh and blood)。

倫理學上的爭議(其實就是偏轉),終歸還得誠實的接受肉身受苦的事實,從自己的肉身來體會(to inhabit)另一個生命所承受的傷
痛。

惜她.小河

安靜的小河
來自雪峰奔湍的激流
途中,深入小鹿、松鼠的密林
穿越蜥蜴、仙人掌的沙漠
在四季流動的油彩中
作一個吟遊詩人
星光燦爛
惜她,悄然推開木門
帶我,踏著月光
去聆聽河水輕微的拍擊
蟋蟀的催眠曲
星子們的對話
不會回頭了
在人們沉睡的午夜
野狼的長嚎中
兩棲的妳我

回歸山野
恢復了原始的官感
眼睛、耳朵、嗅覺、四肢的
乾旱的夏日
河床枯竭了
橫臥在風沙裡,耐心等待
是否,惜她已聽到了遠方隱隱的雷鳴
那該是雨的承諾罷
河的軀體,蛇一般
蜿蜒探尋,水的記憶
沒有語言、時間的繫絆
我們彼此相伴著
如恆星、小草、泥土
遂順時令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將月亮從夜的東廂
掛到晨的西廂

宛若跌坐的老僧
在岩岸上,瞇著眼
毛髮讓微風吹拂
惜她,妳的沉默無言
是刻印在水上的偈句
啊,我懂了
有和沒有
終究是把握不住
在這金色的季節
當沿河的棉花樹葉
隨著秋風飄落去時
惜她,妳永遠閉上了眼
大漠上,凝聚的烏雲
垂下頭來,用臂彎
將妳輕柔如羽的身子抱起
要返回那無垠無際的故鄉
惜她,當妳在起霧的河畔
俯身飲水時
惜她.小河

河的這一邊
已是漫天紛飛的雪花
為甚麼
我卻聽見了小河淒淒的嗚咽
(小狗 Sita 1998-2013)

   
 

房曼琪,旅美自由作家。台灣大學哲學系、
哥倫比亞學院電影製作。資深動保人士,
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動物權運動。

 
團購優惠
 
點閱率排行榜
   
  銀行的那些事
  銀行的那些事
 
   
 
2. 共生與分炊:合中有分,分不離合
3. 藍男色-允碩的極私密萬年曆桌曆(限)
4. 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實務解析
5. 長春餓殍戰:中國國共內戰最慘烈的圍困,1947.11.4~1948.10.19
6. 「玩賺權證」達人祕笈
 
開卷試讀
   
  讀豳室詩草 杜仰山作品
  讀豳室詩草 杜仰山作品
 
   
 
2.其實我可以很快樂
3.活出最耀眼的自己
4.雨天代我為妳哭
5.怨恨Bullying
 
 
白象文化 印書小舖 白象文化生活館
 
................................................................................
 
出書 賣書 買書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 如何出書
* 實體書
* 電子書
* 線上申請
* 服務方式
* 銷售通路
* 行銷工具
* 線上申請
 
線上講堂
* 出版FAQ
* 經銷FAQ
* 編印FAQ
* 討論交流
* 媒體報導
* 客戶見證
* 活動點滴
* 公司簡介
* 理念及特色
* 出版品牌
* 大事紀
* 加入我們
* 我要發問
* 交通位置
會員中心
合作提案
 
................................................................................
  Copyright©2010 PressSto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