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文化‧印書小舖 不需出版社審核,人人都可以出書
  聯絡我們 | 合作提案
................................................................................
搜尋
................................................................................
書籍分類
*

商業理財

....................
*

文學小說

....................
*

散文小品

....................
*

人文科普

....................
*

心靈勵志

....................
*

宗教哲思

....................
*

醫療保健

....................
*

親子共享

....................
*

星相命理

....................
*

休閒娛樂

....................
*

進修學習

....................
*

藝術創意

....................
*

人物傳記

....................
*

新詩

....................
*

社區文宣

....................
 
 
我的瀏覽紀錄
   
  佛法是科學的終極典範:佛法真面目
  佛法是科學的終極典範:佛法真面目
  物理學教授蘇懿賢以白話科普,帶你進入佛法世界,看見宇宙真相。
   
 
三分鐘瞭解自費出書
 
出書543

 
買書
 
商品訊息
 

作  者:蘇懿賢
類  別:宗教哲思
出  版:白象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7月
語  言:繁體中文
I S B N :9789863589969
裝  訂:平裝

定  價:NT$300

立即購買

分享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內容簡介

 
 
同類商品推薦
 
 
下永恆運行 改朝換代的人生:新地球人文主義 The Movement of the Lower Eternal Stratum: Life Massively Changes -A New Earth Humanism
下永恆運行 改朝換代的人生:新地球人文主義 The Movement of the Lower Eternal Stratum: Life Massively Changes -A New Earth Humanism

傳達和平、尊重、感恩的理念,讓地球永續經營,邁向下永恆新紀元。

 
金剛經說甚麼
金剛經說甚麼

一切煩惱痛苦皆由心生,如何無所住而生其心,證得菩提,本書為你解答一切疑問!

 
菩提明心花開見佛
菩提明心花開見佛

2500年來第一本將浩瀚繁雜佛經簡化的讀經筆記,最淺顯易懂也最具系統架構,帶你回顧最古老真實的佛陀教誨。

 
老子 無的哲學
老子 無的哲學

老子的思想得自宇宙之原則,是超乎人類而與宇宙齊。其價值非儒家等思想所能比擬的。

 
更多同類商品

 

內容簡介

序 / 導讀

試  閱

作  者

   
 

◎佛經解釋看不懂?很正常!用文字、名相來譬喻佛法,只會陷入五里迷霧。
◎結合物理學專業與學佛心得,以科學語言詮釋佛法,白話易懂,茅塞頓開。
◎科學只揭開宇宙冰山一角,佛法還可以做為指引科學發展的明燈。

闡明佛法不離文字,而文字受當代文化背景與知識的限制,因而歷代祖師或古代大德所使用的一些語言及名相,令現代人難以親近與理解。

而近人在闡釋佛經或古德的著作時,因為循古,也經常拘泥於文義的解釋,同樣難以讓人了解佛法的真義。

要讓一般大眾了解佛法,接受佛法,一定要將「佛法的詮釋現代化」,也就是要使用這個時代的語言,特別是科學的語言,否則佛法會趨於沒落。

本書以相對論、量子物理、分子生物學與數學,闡明佛法的宇宙觀、人生觀、生命觀,以及佛法的特質與人類文化的比較,利用尖端的科學觀念闡明佛法的奧旨,令人豁然開朗。

目前科學界已開始印證佛法的真理性,本書介紹一般人當知的佛法大要,再以系統的科學方法一一解析,讓讀者在建立佛法正確概念的同時,也能深切理解佛法的真實義,因而直驅宇宙的究竟與真相。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9969.pdf

   
 

筆者從小喜讀文學作品,進入中學後對自然科學發生興趣,所以就立志專攻物理。後來就讀於清華大學物理系,並且一路上去,最後在清華大學取得物理學的博士學位。這中間有個轉折,或說是機緣,接觸了佛法,完全改變了我的人生。
從小學開始,在隱隱約約之間,對人生問題有了感觸,覺得人一出生,就是邁向死亡的單向道,這中間人生的意義何在?到底有無永恆的東西?這時也只是一種感懷,還不能做理性的質問或探討,我想應該有不少人或多或少都有這種感概與疑惑吧!
在十五、六歲之前,我在文學中獲得了很多心靈的慰藉,但在內心深處,仍有不踏實之感。進入高中後,被自然科學所吸引,以為做科學的探討似乎可以滿足內心的需求。進入大學之後,這才發現科學無法解決內心的困擾。
原來內心深處要追求的是永恆的真理,到了大學時代,這個渴望變得越來越強烈。最後發現這世間的科學、哲學,都無法滿足我對真理的要求,因而產生了很強烈的失落感。
所以感性的文學與理性的科學都無法成為安身立命的東西。後來大學畢業後,似乎是偶然,其實冥冥之中注定好的,我遇到了佛法明師,聽聞了真正的佛法,那種如獲至寶的欣喜之情,實在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終於找到了我夢寐以求的宇宙人生永恆的真理,並且了解到「覺性」才是所有人終極的追求目標,奇怪的是,那是每個人本來就有的東西,但我們都不知道。這個佛法真理不落入人類文化(包括宗教、哲學、科學、藝術文學等)的範疇中,但又包含人類文化的所有內容;不僅是人類文化的根本所在,而且也是人類文化發展永遠的指南。作為一個物理學者,我深深地體會到佛法是科學的終極典範(或許甚至可以稱為終極的科學),故以此做為本書的書名。
恩師簡建德先生,俗稱簡老師,出身望族。師自幼體弱多病,感人生無常,遂發憤修道。年輕時修過道家,曾獲異人贈書與指點,卓然有成,道號雲遊子。佛法師承曹洞宗,法號樂禪居士。本人跟隨恩師三十年,深深覺得,一般世俗的稱譽,如所謂學貫東西,貫通三教,上通天文下通地理等,皆不足以形容恩師,其實他是大菩薩乘願再來。教化眾生超過一甲子,講解佛法精闢透徹,雖歷代祖師亦鮮有能與之相比者。在其一生中,救人度人不計其數。恩師講解佛法,運用很多近代科學的觀念,包括相對論、量子物理、分子生物學與數學,本書中的佛法宇宙觀、人生觀/生命觀,以及佛法的特質與人類文化的比較,這些內容都是來自於恩師的開示,再加上我幾十年來的研究心得,在表達時盡量運用近代科學的知識或模型,這在科學昌明的這個時代,非常有必要。
如何詮釋佛經/佛法是個至關緊要的議題,歷代祖師做了很多這方面的工作,而產生各種不同宗派的論述,或以語錄,或以「論」的形式出現。闡明佛法不離文字,而文字受當代文化背景與知識的限制。古代佛教大德或歷代祖師所使用的語言及一些名相,很難令現代人產生親切之感。而近人在闡釋佛經或古德的著作時,常拘泥於文義的解釋,有時難以讓人了解佛法的真義。要讓一般大眾了解佛法,接受佛法,一定要將「佛法的詮釋現代化」,就要使用這個時代的語言,特別是科學的語言,這是很有必要且非常迫切的事情,否則佛法會趨於沒落。
以科學的語言來詮釋佛法非常必要,一方面目前是科學突飛猛進的時代,一方面佛法非常深奧,利用尖端的科學觀念反而有助於闡明佛法的奧旨,這在以前是很難辦到的事。
在本書的前言中,用了不少篇幅說明了近代科學的許多發現,一直在印證佛法的真理性質。佛法是永恆的、絕對的、全體的真理,所以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講的佛法都不會變,都是相同的佛法;而所謂的科學的真理是暫時的、相對的、片面的,所以科學會進步,因此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科學。佛法掌握了全體宇宙的真相,而科學所摸索到的是宇宙暫時的、模糊的、殘缺的影子。所以佛法永遠領先科學,而可以做為指引科學發展的明燈,這是很多人還無法體會的事實,而這也是本書要傳達的主要信息。
師恩浩蕩,萬難酬報。師徒之情,刻骨銘心。適值恩師圓寂十六周年之際,付梓本書,用作永恆之紀念,並將此書敬獻給淨土的恩師。希望能夠將此佛法明燈常傳下去,不僅對一般想要了解佛法的人有所幫助,並且也能裨益一些有志於學佛之士。
2020/02/10于大度山

   
 

佛法大要
現在開始介紹佛法的大要,分成五章:「佛法根本原理」、「佛法的宇宙觀」、「佛法的人生觀/生命觀」、「佛法的修行」與「佛法是人類文化之母」。

壹、佛法根本原理──三法印
如果將佛法比喻為一個寶鼎,則三法印就是此鼎的三足,可見其重要性。三法印是佛法根本原理,三法印也是宇宙及一切事物的基本原理則,同時也是宇宙間最徹底的性質。筆者認為所有科學、哲學的任何一門學科都應奉之為圭臬。例如,以後物理的教科書,在一開始時就可以先講三法印,因為它們是原理中的原理。物理學有能量守恆、角動量守恆、電荷守恆等原理,三法印比這些還更基本。
本來在大乘佛經裡,三法印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如果用現代語言來說明,諸行無常就是一切在動,諸法無我就是一切無我,涅槃寂靜就是一切皆空。如前所說,三法印最奇妙的地方就是一即是三,三即一,一個成立,另兩個就成立,例如一切在動,則必然一切無我,一切皆空。一切皆空則必然一切在動,一切無我等等。從三法印又可以演繹出一切如幻、一切唯心、一切如意出來,合稱為六原則。
現在以物理學之觀點來加以說明。

一、一切在動(諸行無常)
「無常」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有一種感慨、無奈的感覺,例如常聽人說「世事無常」,其實也有這樣的意義,但是最重要的意義是一切在動,在變化,沒有固定。
先從科學說起。一切東西都在運動,整個宇宙在動,宇宙中所有的東西也在動,基本粒子也在動。現在宇宙學已經證明宇宙是無中生有,而且到目前還一直在膨脹中,靜態的宇宙觀已經被證明是不對的(愛因斯坦以及很多科學家在早期也犯了這個錯誤)。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杯子靜立於桌子上就是「不動」的,怎麼可以說一切必定在動?這可以用天文學和物理學的觀念來解釋。首先根據天文學,地球其實像一艘太空船,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環繞太陽運動,而太陽又環繞本銀河系中心運動,速度為每秒240公里。可以說一切東西都在相對運動當中,而所謂「絕對靜止」是不能成立的(註)。而物理學的觀點更深刻,那就是「靜相」也是動相的一種狀態。以靜止不動的茶杯為例,由表面看起來,好像有一個不動的杯子的相在那,但是深入觀察,杯子是由原子、分子所構成,而這些粒子絕非靜止不動,而是以很大的速度作交互作用。例如氫原子內的電子就以光速的百分之一速度(即每秒3000公里)在氫原子核(質子)附近運動。簡單地說,要維持杯子的存在(即使此杯靜止不動),必須要靠其內部組成粒子間的交互作用才能立。而「交互作用」就要不停的動,所以無論如何,一切都是「動」中的某種狀態。
(註:「絕對靜止」的觀念出自牛頓,而受到愛因斯坦與哲學家馬赫的批判,馬赫對愛因斯坦有很大的影響。物質「慣性」(inertia)(慣性程度的大小就是我們所說的質量)的來源,牛頓認為來自「絕對靜止座標系」,而馬赫認為來自相對運動。)

宇宙運動的二重性
如上所說,一切東西都在作運動,而這些運動都是在時空中產生的,並且必然是相對於某個時空座標而發生意義的,所以可以稱作「相對動」。奇妙的是,即使是沒有任何東西在裡面,也沒有時空的宇宙本體(稱為「真如本性」,下當詳述)也是在動,此時要稱做「絕對動」,因為這種動沒有方向,沒有軸心,而只有一個中心,但此中心也沒有固定的位置。此種動無法思議,因為這是沒有時空當中,沒有任何東西在裡面的動。就物理觀點而言,如果沒有時空,那就無法定義運動,所以這是無法想像的動,只能在禪定中去體會。而現象世界是相對動,已經有時空了,此種動造成生滅,而絕對動乃是不生不滅。其實這兩種動是一體的兩面,而互為因果,至於如何從絕對動產生相對動而發生宇宙萬法,下面在介紹佛法宇宙觀時會有進一步的說明。這是宇宙運動最不可思議的「二重性」(duality)的性質,佛法常說「不二法門」,這種二重性就是不二法門的根源。所謂的「不二」就是「一而二」,「二而一」。雖說有兩種東西(性質、概念或現象),但不能分離,所以只是一種。但說是一種,卻又有兩種不同的情形,這就稱為「不二法門」。有無量多的不二法門,例如佛與眾生不二,煩惱與菩提不二,色與空不二等等。
這是佛法的特殊辯證法,即對偶的互融性(或稱對立的互補性),所謂的對偶(或對立)其實是一體的兩面。這種思想不是佛法獨有,在易經和量子物理學,對偶的互融都是很關鍵的觀念。在太極圖上可看到陰與陽如兩隻蝌蚪相抱,這顯現了對立的互補性,陰與陽互相對立而又圓融在太極內。陰與陽相生又相剋,相對又相容的性質,可以解釋宇宙一切萬法的生滅演化。
在量子物理學,微觀的粒子(量子)具有波粒二重性質,這在前言中就已提到過。波動現象與粒子行為是非常不同的,波擴展分布於整個空間,而粒子則局限於一個特定的位置,這兩種性質是互相衝突的,一個東西(例如電子)怎麼可能同時是波又是粒子?但實驗確實證明電子具有波粒的雙重性質,這種對立的互補性,物理大師波耳(Niels Bohr)稱為「互補原理(complememtarity principle)」。這種情形勉強可以用銅板作比喻,銅板的正反兩面互相對立,丟銅板時若出現正面則反面就隱藏不見,反之亦然。但離開正面就沒有反面,離開反面就沒有正面,而銅板「同時」具有正反兩面,電子的波粒二重性就像這樣,而量子力學的波函數就體現了這樣的性質。
順便提一下波耳的一件趣事。他在1937年訪問中國時,第一次看到了太極圖,大為震驚,讚嘆不已。他認識到太極圖中陰陽相對的互補性內涵,發現在西方是革命性的互補性觀念,其實在東方早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思想方法。由於波耳在科學上的傑出成就,後來被丹麥國王封為「騎象勳爵」。照慣例爵士徽章應鐫刻族徽,波耳就用了太極圖的概念去設計自己的族徽,並且還在族徽上刻了一句拉丁文箴言:「Contraria Sunt Complementa(對立即互補)。」

物理上波的概念
佛法強調一切都在動,都在波動。佛教說的業,用量子力學的語言就是波函數,用量子場論的語言就是量子場,用最流行的語言就是量子信息,總而言之,就是量子波動,所以可以藉由物理上波的概念來幫忙了解佛法。首先介紹頻率的觀念。在物理上凡是規律性的振動,就可以用某種頻率來描述。頻率就是每秒鐘振動的次數,其單位稱為赫茲(hertz),每秒振動一次,就稱為一赫茲。但是振動的形式有無量多種,最簡單的例子是彈簧的振盪與鐘擺的擺動,這都是週期性的運動,故可以定義為頻率。接下來說明波長振幅與波速。若一個介質受到擾動,就會形成前進的波,例如空氣的振盪造成聲波,地殼振盪造成地震波,還有海水的波浪等等,這些都是因為介質振盪而造成的。最特殊的是光波,它根本不需要介質(以前誤以為「以太」是其介質,後來證明根本沒這個東西)。光波是一種電磁波,就是互相垂直振盪的電場與磁場,在空中互相感應而造成波動,以每秒三十萬公里的速度傳播。
大家一定看過海浪,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大自然的波動,前浪與後浪之間的距離稱為波長,吾人見海浪似乎往前移動,可是仔細看看,每一個地方的海水其實只是在作上下起伏運動而已,連綿下去,遂成為移動的波浪。而上下起伏運動是一種週期性運動,一秒鐘內往返振動之次數稱為頻率,可以證明波長乘以頻率=波速,而海水上下起的幅度稱為振幅。一切的波動都類似海水的波浪,聲波亦是如此,只不過是空氣在往返振動(這稱為縱波),而不像海水做上下振動(這稱為橫波)。波的特性為振幅、波長、頻率,(記得波速由波長乘以頻率而得)其中最重的特性為頻率。以聲波(聲音)為例,頻率決定音調,高頻率稱為高音調,低頻率稱為低音調,一種樂器發生的聲音,常常是很多頻率的音混合而成,而這些音的頻率通常有整數比的性質,這種特殊頻率的混合音形成音色。聲波的振幅決定音量,即振幅大小決定聲音的大小聲。
以上的討論是物理上波動的性質,波動諸性質當中以頻率的觀念最重要,故常被借用來說明不可思議的佛法。
所謂一切在動,是非常廣義的,已經不能局限於物理上物質之振動了。在物理上,一個系統可以由許多不同的部分組成,而形成此系統之振動之特徵頻率,例如在電路上,電阻、感應器與電容器可以組成一個線路,而形成其特徵(自然)頻率,這就是收音機或電視機選頻道的原理。當轉台時,即改變上述線路之特徵頻率,而當其頻率剛好與空中之某電磁波(由電台或電視台所發出)之頻率相同時,即產生共振,故可以接收到該電磁波之訊號,這就是轉台收看(收聽)不同節目之原理,這樣的道理常常被引用來說明佛教常說的十法界(十種宇宙)的情形。所謂的十法界就是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修羅、畜生、餓鬼與地獄,共十種世界。
共振是物理上很重要的觀念,它的意義包含吸收能量、接受訊號、產生作用等。可以引用來說明坐禪的過程與五蘊的發生。根、塵遇合而成識,例如,眼根對色塵而形成眼識(視覺),也就是根與塵之頻率相同而形成眼識,則三者之頻率皆相同,這可以稱之為「三位一體」的共振。同樣地,意根與法塵頻率相同,產生共振而形成意識(六根、六塵、六識在後面的佛法宇宙觀中會有較詳細的討論)。如果根之頻率改變,對應之塵的頻率亦改變,則形成的認識也就改變。所以在打坐入禪定時,可以看到不同的天界的情形,就如同改變電視機的頻率(接收器之頻率改變)則看到不同的節目(接收到不同頻率之電磁波)。十法界(十個宇宙)各有不同頻率,用修行的方法,改變我們認識的頻率,就可以看到不同的法界。再進一步改變我們身體的頻率,不僅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身體也可以到那個世界去(如天界),目犍蓮菩薩就有這種大神通。這就是所謂神通的科學性解釋。一般人會大驚小怪,或認為這是天方夜譚,這是因為習氣深重,對佛法又沒有正確的了解的關係,其實修行就是改變頻率。
最後,頻率最深奧的運用是在「業」的討論上。簡單地說,業可以比喻成計畫的藍圖,但這只是一種靜態的描述。其實業是動態的,更適合用量子的觀念來說明,量子的狀態在量子力學就用「波函數」來描述(下面會詳加介紹)。波函數是一種數學函數,而且是複數(不是實數),它具有波的性質,故可以用頻率來表徵。我們常常說「消業」,就是改變業(量子)的頻率。
三法印代表三個原則,如果詳細檢討其內容,其實只有一個法印而已,那就是一切在動,這是真如本性(宇宙本體)的性質。因為在動,就沒有固定;沒有固定,就沒有實體,這就是「一切皆空」。又因為這個動是全體在動,所以不能說是誰在主宰,誰在發生東西出來。只能說是全體發生,全體變化,這就是「一切無我」。所以第一法印最根本,從第一法印就可以推論出第二和第三法印出來。

以上內容節錄自《佛法是科學的終極典範:佛法真面目》蘇懿賢◎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9969.pdf

   
 

蘇懿賢
東海大學應物系退休副教授。
清華大學物理系學士、碩士與博士。
生命之旅三部曲:
少年時代醉心於文學,這是感性之旅。
高中至大學時期熱衷於科學,這是理性/知性之旅。
大學畢業後迄今,獨鍾情於佛法,這是覺性之旅。
然後方知感性、理性與覺性都同一性。
最純淨的感性/感情是慈悲,
最究竟的理性/理智是般若,
所以悲智菩提皆同一體。
深深覺得「佛法詮釋」的典範要改變,
才能應付現代人的需求,
故發心要以科學的語言、知識與模式來詮釋佛法,
弘揚佛法。

 
團購優惠
 
點閱率排行榜
   
  銀行的那些事
  銀行的那些事
 
   
 
2. 共生與分炊:合中有分,分不離合
3. 藍男色-允碩的極私密萬年曆桌曆(限)
4. 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實務解析
5. 長春餓殍戰:中國國共內戰最慘烈的圍困,1947.11.4~1948.10.19
6. 「玩賺權證」達人祕笈
 
開卷試讀
   
  其實我可以很快樂
  其實我可以很快樂
  世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能夠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人生。
   
 
2.小島先生
3.病中札記:一個乳癌及多系統萎縮患者的內心世界
4.貓與狗
5.愛相隨
 
 
白象文化 印書小舖 白象文化生活館
 
................................................................................
 
出書 賣書 買書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 如何出書
* 實體書
* 電子書
* 線上申請
* 服務方式
* 銷售通路
* 行銷工具
* 線上申請
 
線上講堂
* 出版FAQ
* 經銷FAQ
* 編印FAQ
* 討論交流
* 媒體報導
* 客戶見證
* 活動點滴
* 公司簡介
* 理念及特色
* 出版品牌
* 大事紀
* 加入我們
* 我要發問
* 交通位置
會員中心
合作提案
 
................................................................................
  Copyright©2010 PressSto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