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作 者:游振傑
類 別:人文科普
出 版:三真堂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1月
語 言:繁體中文
I S B N :9789868403307
裝 訂:平裝
定 價:NT$600
狀 態:已下架
|
|
|
|
|
|
|
|
 |
|
|
|
|
|
|
|
二七部隊(下集)
|
延續上集,再畫二七部隊:以漫畫形式,畫出二七部隊轉至埔里,短短數日中,英勇抗暴的感人歷史。 |
|
|
|
|
|
|
|
|
內容簡介
序 / 導讀
試 閱
作 者
|
|
|
印花稅票的使用背景在在顯示庶民生活的蛛絲馬跡,方寸之間的圖案,在歷史長河中,共同參與常民文化的建構…本書分門別類包羅台灣各時期以來的印花圖錄、相關典故文章,圖文搭配詳實,為印花藏玩者不可多得的參考書籍! |
|
|
|
出版緣由
2008年是台灣行用印花稅票、施行印花稅法一百周年。作為集藏台灣印花,對印花稅票情有獨鍾的我,能在此時彙編出版介紹台灣印花的文章留下雪泥鴻爪,覺得是件很有意義的事。
個人酷愛嗜好集研印花(稅票),本著「雖未能藏之於名山,將以傳之於同好」的心理,將十餘年來在各郵刊裡撰寫介紹民國時期以來印花稅票九十餘篇文章中,有關台灣印花稅票部分擷取出共計二十三篇,彙集成冊、自成系列,作為給自己在花甲之年的一個階段性的段落。過去塗鴉之文雖不成熟,也多少有些迴響,引起少許共鳴,今逢台灣行用印花將屆百歲,盼願藉由此書的出版得到更多的同好,共話其趣。
台灣印花的集藏是個冷門的項目,個人沒受過文學和歷史的人文專業訓練,文采不好,辭不達意,只不過是將個人所知道的、所思所想到的寫出來,勉強為文,投稿於海內外各郵刊的小眾圈內,優遊郵趣。但願六十花甲以後的我,思路更精練、閱歷更豐富,既已退休,從事賞玩個人最喜愛的興趣,寫下更專業、更有深度的觀點,就教於集郵前輩先進指正,以俾能增我郵識、廣我郵趣。
《台灣印花藏玩手記》作為台灣印花集藏系列叢書祇是一個開始,願我同好,共同以傳統類、專題類和稅政歷史類將台灣印花的集藏領域呈現於世,乃能完備台灣文化之資產。
|
|
|
|
台銀版國父像印花稅票(二)
——初探台灣銀行秘書室印刷所
民國35年11月16日,台灣省專用之國父像印花稅票是日發行,乃台灣自印之首套印花稅票。
此套組國父像印花稅票是由台灣銀行秘書室印刷所代印,由於紙質粗劣,厚薄不一,既無齒孔,刷色印製又參差不齊,與其後民國37年5月25日發行之「國父像台灣地圖印花稅票」同樣是台灣銀行印刷廠印製,卻迴然不同。遂引起筆者探就尋趣的動機。
台灣光復後,百廢待舉,各方面物質條件肯定較差,印刷事業規模不大,印刷設備亦極窳舊,財政部對台灣銀行所印製的印花稅票頗有微辭,說是「印刷欠精,易滋弊竊」。但筆者對台灣銀行第一印刷廠印製之凹版「國父像台灣地圖印花稅票」印象特好,讚賞有加,於是翻閱文獻史料,找尋蹤跡,針對台灣銀行第一印刷廠和台灣銀行印刷所的沿革歷史作通盤瞭解,大膽假設,祈郵鈔先進前輩指正。
原來台灣印製印花稅票的過程演變,還是有些脈絡可尋的,今整理試探如下:
回溯至台灣光復之初,本省原無印製鈔券等政府有價證券的印刷工廠,民國35年5月10日發行之台幣(即舊台幣)計有面值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和一百元五種,係依賴中央印製廠上海廠印製供應的,台銀當局有鑒於中央印製廠上海廠業務繁忙,加上海上運鈔極其不便,乃有自設印鈔工廠印製鈔券的構想。
民國35年,台灣銀行始聘請抗日時期主持大東書局江西廠的王兆年來台籌備設廠,至36年8月,台灣銀行第一印刷廠正式開工生產,印製鈔券。
至於為何稱作「第一印刷廠」?難道還有「第二印刷廠」?原來台灣銀行計有印製鈔券與普通印刷兩個工廠,印鈔券工廠,稱為第一印刷廠,設於總統府右後側,面臨博愛路與貴陽街之轉角處,門牌為博愛路123號,為二幢三層樓的建築物。普通印刷工廠稱為第二印刷廠,設於青島東路,為接收日據時代之印刷工廠,從事印製支票、帳冊、報表等業務。
民國35年11月16日發行之國父像印花稅票,極可能就是後稱第二印刷廠的普通印刷工廠所承印,蓋當時第一印刷廠尚未設立,以舊有日據時代的印刷設備,印製票品的品質當然欠佳,各方面的條件設限致使印製之國父像印花稅票當然顯得不夠精美。雖然沒有資料證據顯現,筆者考證,大膽推敲,認為台銀秘書室印刷所,即是後稱為第二印刷廠的普通印刷工廠。
第一印刷廠設立後,民國37年5月新版印花稅票即是為台銀第一印刷廠所印製,吾人可從其版銘求證得知,見圖一所示。
其後,民國39年5月,第一印刷廠之廠房為國防部徵用,台灣銀行遂撥大理街倉庫作為臨時廠房,至9月搬遷竣事,才正式恢復生產。
民國42年,第一印刷廠改組為台灣銀行印刷所,這又可由博物館圖印花稅票的印製,得到解答。
民國41年7月1日發行之博物館圖印花稅票,其版銘為台銀第一印刷廠,而後又見不同版銘之台灣銀行印刷所,即是在42年之後的事了。
民國50年9月1日,中央印製廠奉命接管台灣銀行印刷所大理街工廠,正式成立萬華廠。台灣銀行印刷所從此功成身退,成為歷史名詞。
台銀秘書室印刷所承印之國父像印花稅票,雖然不夠精美,似乎乏善可陳,但仍有一些帶郵趣郵味之處,茲舉例如下:
1.以針車(裁縫車)車出齒孔之趣
台銀版國父像印花稅票並無齒孔,票與票之間印有切割線,然而有時會發現疑似齒孔撕裂之情況發生,如圖二所示,實乃以針車(裁縫車)車出齒孔以便撕開貼用,不是真正打印之正式齒孔也。
2.「子模暗記」
台銀版國父像印花稅票,平版印製,刷色深淺有別外,第一次版十一種票品及後來之補充版幾乎無有暗記可言,偶有印刷之破版情形外,甚少變異變體的票品。檢視所藏之大全張中,唯有4元者留存「子模暗記」,本以為是破版所致,然對照所有大全張皆可輕易在69號票找著左邊阿拉伯數字4有破版現象,幾乎每張4元之大全張皆屢試不爽,甚為有趣。
本文繼刊於《寶郵五十年》之拙文續貂補充,參考資料為《中央印製廠四十周年慶紀念特刊》,歡迎指正。
(原刊於寶島郵訊281期)
|
|
|
|
1948年出生於台灣豐原,文化大學畢。從事旅遊業33年,足跡遍海內外,現已退休,今專項集藏研究中國印花稅票。
集郵年資逾50年,曾任台灣省集郵協會理事,台中市中興郵學會理事長,現為中華集郵團體聯合會徵集委員、香港印花稅票收藏學會名譽理事。
以印花稅票組集,1995年獲全國郵展大鍍金獎、1996年獲亞洲郵展銀獎、2007年獲全國郵展鍍金獎。
著有《民國交通聯運圖印花稅票》一書(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獲2006年全國郵展文獻類鍍金獎、2007年曼谷亞洲郵展文獻類鍍金獎;曾發表八十餘篇有關印花稅票文章於海峽兩岸各大郵刊。
十年以來,每年皆在CSS中華集郵會作學術演講,推廣印花稅票不遺餘力,矢志鑽研民國印花(稅票)史學。
曾徵集彙編《首屆海峽兩岸印花稅票徵文論文集》及《華夏印花文史記事(一)》兩冊專刊,與大陸稅票集友密切交流聯誼。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