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作 者:蘇雅‧達
類 別:宗教哲思
出 版:薄伽梵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語 言:繁體中文
I S B N :9789868100923
裝 訂:平裝
定 價:NT$250
狀 態:已下架
|
|
|
|
|
|
|
|
 |
|
|
|
|
|
我說參同契
|
南懷瑾先生親自講述,探究道家修練法門與身心修養實證科學的重要鉅著《參同契》 |
|
|
|
修行人的導航
|
轉世於世間,是來學習的,來完成使命,遇到的事情,即是須做事! |
|
|
|
禪海蠡測
|
南師懷瑾先生禪學鉅著最新校訂版問世!詳加考證歷年版本還原經典原著本意,習禪解禪必讀大作。 |
|
|
|
|
|
|
內容簡介
序 / 導讀
試 閱
作 者
|
|
|
許多當代人耳熟能詳的諸大成就者如蔣揚欽哲旺波仁波切、密勒日巴、岡波巴、巴楚仁波切等都言簡意賅地收錄在這本書裡。其中又以巴楚仁波切代受他人之苦的「自他相換」菩提法門為本書精要,每個讀過的人都被這樣的故事撼動了。
在煩惱熾盛的功利社會,此法門如雷鳴巨響,搖醒眾生沈睡已久的菩提靈性,喚醒眾生本有的心之慈悲,從而明白我們都在地球這艘船上,我們彼此互為因果。
釋迦牟尼佛也曾開示我們:唯有菩提心才是對眾生最有利益的。
本書以小故事來啟發我們的智慧,勾招我們每個人內在本有的靈性與慈悲心。淺白的故事,直樸的文字,微妙地捕捉了每一個成就者成佛前的「精彩片段」,在他們還是凡人時,他們在追尋上師的過程裡是如何地具足了大信,如何地堅信不移,如何地破除分別對立。
許多開悟成就者賜予我們當代人的一則則啟示錄,讀了這些啟示錄,將讓我們重新思考人生旅程,這趟我們無法逃避的旅程是我們每天都在走的一條路,問題是:在這條路上,你準備了什麼?通往解脫的道路上,你的資糧夠嗎?通往開悟之路的交通工具你選擇對了嗎?
答案都在本書裡。
《前言》
丹尼爾‧高曼南法看來似乎不像是一個具有西藏古老智慧傳承之地。但是在多爾彤(Dordogne)一帶,一個史前時代的洞穴內,卻保有人類目前所知最早的藝術;西藏佛教大師在此地建立了叢林閉關之所,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聚集在此,依傳統做三年三個月又三日的閉關修行。
就在那裡,來自紐約的流浪猶太人蘇雅‧達,他經歷了西藏、尼泊爾和印度的生活,發現自己多年下來已將生命投注在學習西藏的佛法修行。在我寫此文時,蘇雅‧達正在進行他第三次的三年閉關。
就像許多美好的事物一樣,蘇雅‧達成為這些西藏故事的記錄者,機緣來得十分偶然。在他緊接著要進行二期三年閉關的第五年,蘇雅的上師之一紐修堪布仁波切,希望他能將這些證悟的故事蒐集在一起,用英文撰寫,藉此介紹並激勵西方的學生們。
當蘇雅在記錄這些故事時,他發覺二十多年來,他已聽過無數的故事,但卻只有極少數還能清楚地記在心上,因此他開始蒐集西藏的佛學故事。這些故事大都是由西藏大師以口傳的方式,來作為他們大量傳授智慧和慈悲的一個方便法門。這本書裡的許多故事即是這個歷史已逾數世紀口述傳統的一部份,以前從未曾被記載過。
蒐集在此書的故事是密乘師徒相授傳統下,鮮活精神火花的一瞥。在這個傳統裡,學生直接由上師處得到密續口傳是很重要的,如此,活生生的「龍(Lhung)」的教義才能真正傳遞下去。這口傳猶如一條鍊子一般,將現在和數世紀以前貫連了起來。
閱讀這些故事和聽這些故事被大聲敘述出來是不一樣的,但我們仍可從閱讀中感受箇中深刻的意義。即使是文字記錄,故事仍是重點,更重要的是,根據經典教導,只要接觸這些故事就有如播下了解脫的種子。
這些故事來的正是時候,在我們自身的文化需要大力開展之際,當這個地球受到膚淺唯物主義、短視近利和不顧後果、浮濫科技的效應而動盪不安時,愈來愈多的西方人士正在尋求前瞻宏大的希望,永恆的智慧。而這樣的希望在此書裡俯拾皆是。
這些故事來得正好,因為目前人們對那些能感動人心的故事力量已能逐漸欣賞和喜愛。這種故事的特性之一是它能避開人們合邏輯的心理防禦,而傳達箇中意涵,這也令人明白了,為何智慧從古至今,大抵皆是由軼聞和故事所流傳而來之因了。
故事是傳送真理的巧妙方法。它卸除我們心的武裝,因為即使故事和我們自己的生活相似,但它們仍是有關他人的。相較於聽聞別人怪異的行誼和人性的脆弱點,永遠比檢視自我還容易得多了。
此外,故事讓我們直覺能力更自由自在。它以譬喻的語言和想像力直接導入我們的潛意識,輕叩我們的心房,瞬間喚醒我們,即使只是一下下,也能指引心的正道。
過著完全自然和飽滿的精神生活是西藏的風俗,這個特質使得書中故事具有著比純粹精神教義更直接、更純樸之處。這些迷人的故事十分有趣,述說這些故事,或大聲朗讀這些故事是最好的方式;享受閱讀這些故事,或者讀給您的小孩與朋友們聽,讓我們將這個說故事的傳統得以藉此保存下去吧。 |
|
|
|
生命誠然充滿矛盾。這些故事不只描述某些事情如何地開展,也敘述事情本質的可能和可行性。包含著迷惑和洞察力、神奇與神祕、累劫問題的奧義與共鳴、永恆的真理以及神話的原型,這些故事提供人類行為的典範:那種可以增加生命價值、涵義和意義的行為,但同時間它們也毫不留情地揭發人類本性的某些真實景象。這樣的教學故事對特殊價值的建立特別適宜,它揭露先入為主的觀念與基本的假設,以去除自我的欺瞞。故事引起我們會心一笑,幫助我們幽默自嘲,遠離所謂存在之苦惱;更多的是故事還有意激勵心靈在某些特殊狀態的渴求,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清晰的遠景:去除外相,揭露實相和心的直接性,對生存基本問題的敏銳洞察力,奔放的大膽想像,以及頓悟,道德教誨和怪誕有趣的喜馬拉雅山生活。
西藏是一個以智慧傳統生活的民族,偉大的文化仍能完整地保存到現代。有一首經常被引用的西藏諺語是這樣寫的:
成就崇高的正法是唯一的目標,
這值得奉獻一生去追求。
不要耽溺在長期的計劃和期待中。
在精神的修行上,生活要樸實,萬事得知足。
獨自面對死亡,無伴而鎮定。 |
|
|
|
《 一 》
在西元前五世紀,有一位證悟的僧侶,年高德劭,名字叫做迦旃延。他是阿羅漢,全然的解脫者,了脫了生死輪迴的苦海。在佛陀的弟子中,他以未卜先知的神通力著名,但他很少顯現神通,只有在對教學有幫助時才展現預知力。
迦旃延可以用他的神通能力,做出所有他想要和需要的東西。然而,就像釋尊本人一樣,他選擇加入僧團的行列,每天去化緣。有一天,迦旃延尊者正在日行化緣乞食時,遇到一位婦女坐在家門前,膝上抱著一個幼兒。她正在吃一條魚,順手把魚骨丟給一條在附近盤桓吠叫的狗吃。當這隻狗緊纏不去,婦人還踢牠一腳。
仁慈的老阿羅漢目睹這一幕,令婦人驚訝的是,他突然放聲大笑,然後唱誦著:
吞食著父親的肉,
腳踢自己的母親;
啃著父親的骨頭,
卻將敵人抱在懷中餵養,
多麼驚人的鬧劇啊!
輪迴的神奇幻象又是何等的奇觀啊!
這位具足神通的比丘清楚地覺察到,婦人手中的嬰兒是她新近過世的敵人轉世,她口齒中吃的魚是她往生的父親再投生,狗則是她最近過世,還常常哀念著的母親來投胎……不知不覺的,她吃著自己父親的肉,且將他的骨頭丟給自己的母親,還踢著轉生為狗的母親,同時毫不知情地將以前的敵人抱在懷中餵奶。
聖明的老阿羅漢說:「輪迴不可思議就像水車般不停地運轉著,一次又一次地注滿水桶,不停地倒空,又再填滿。」
有誰知道我們桌上的肉是宰殺了誰而得的?我們啃的又是誰的骨頭呢?
節錄自《聖者、婦人和魚》
《 二 》
「轉經輪(Prayer Wheel)」,或叫「摩尼輪(Mani Wheel)」,外形是轉筒,裏面裝著真言和經文。有些轉經輪很小,如陀螺一般大;有些很龐大,可以充滿整間房屋。轉經者常是手持中軸的把手,依順時針方向搖轉經輪。有些轉經輪設計成依流動的溪水或瀑布來轉動,這樣一來可以利用大自然的能量,將此讚美與祝福散布到各地。虔信者相信,不斷地轉動轉經輪或懸掛在風中飄揚的經幡,真言和經文的祝福和祈願都會實現。
西藏康地的人們馬術高超,他們喜愛他們的馬匹。大約一個世紀以前,康地分裂成十幾個小王國,每個小王國採強制徵兵而擁有自己的軍隊。
從前在偏遠的康地東邊住著一個老人,大家都叫他「摩尼老叟」,因為他日以繼夜很虔誠地一直在旋轉自己做的小摩尼轉經輪。轉經輪裏裝滿大悲觀世音的心咒──嗡嘛呢貝美吽。「摩尼老叟」和兒子住在一起,他們還有一匹駿馬。兒子是老人生活中的喜悅,那匹馬是男孩的驕傲和快樂。
老人的妻子在漫長歲月辛勤持家下,早已辭世,投生到更有福報的地方去了。父子倆住在年輕人都馬上被調走了,只留下「摩尼老頭」躺在病床上的兒子。村民們爭相向老人恭賀他的好運,並將這好運全歸功於老人不停搖轉經輪,以及他那乾裂嘴唇不曾間斷持誦六字大明咒所累積的善業。此時老人笑而不語。
一天,當男孩和他父親注視著他們的馬群在草原上吃草時,一向沈默寡言的老人突然唱起歌來:
人生總是如此周而復始、起起落落,有如水車;
我們的生命就像桶子,空了又滿,滿了又空。
像陶土一般,我們的肉體,
被塑造成一個又一個形形色色的樣貌;
形體幻滅了又重生,如此來來又去去,
下墜必高升,攀高終墮落;
黑暗去了,光亮來了,富貴如浮雲,也會轉成空。
兒啊!如果你是個不平凡的孩子,
他們將會迎你進到寺院,待你如轉世活佛。
兒啊!如果你過度聰敏,
那麼你反而將為生活奔波為人世所束縛。
當一匹馬有一匹馬的困擾。
財富雖好,
但它的滋味很快就會失去,
最後成為負擔與爭執的根源。
沒有人知道什麼樣的業力在前方等著我們,
但是我們確定是今日播種的因,
在來世將會成熟結果;
因此,要慈悲對待所有的人,
不要把心偏執在得失的幻象上,
不希求也就不恐懼,不期盼也就不焦慮;
不論你的命運如何,你要常心存感激。
接受每一件事情,接納每一個人;
遵從佛陀每個正確無誤的教法。
要純樸自在,自然保持著安適與祥和。
假如你歡喜,你大可將箭射向虛空,
兒啊!但是一切終歸要落回大地啊。
老人唱著歌的時候,經幡旗在他的上方飛揚著,而那塞滿成千上萬手寫密咒的摩尼輪,就那麼不斷地旋轉著。老人依然沉默著。
節錄自《摩尼老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