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文化‧印書小舖 不需出版社審核,人人都可以出書
  聯絡我們 | 合作提案
................................................................................
搜尋
................................................................................
書籍分類
*

商業理財

....................
*

文學小說

....................
*

散文小品

....................
*

人文科普

....................
*

心靈勵志

....................
*

宗教哲思

....................
*

醫療保健

....................
*

親子共享

....................
*

星相命理

....................
*

休閒娛樂

....................
*

進修學習

....................
*

藝術創意

....................
*

人物傳記

....................
*

新詩

....................
*

社區文宣

....................
 
 
我的瀏覽紀錄
   
  老子易解
  老子易解
  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道」生天地與萬物,更是中華文化之宗源。
   
 
三分鐘瞭解自費出書
 
出書543

 
買書
 
商品訊息
 

作  者:李忠胤
類  別:宗教哲思
出  版:白象文化
出版日期:2014年12月
語  言:繁體中文
I S B N :9789863580843
裝  訂:平裝

定  價:NT$680

立即購買

分享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內容簡介

 
 
同類商品推薦
 
 
The Diamond Sutra Explained
The Diamond Sutra Explained

This beautiful Sutra can be a compass and a gauge when journeying towards understanding our true selves.

 
神性思維的復甦:變為中的創造
神性思維的復甦:變為中的創造

難道我們不能自身成為上帝,就算祇是感覺彷彿值得一試?

 
白馬 白宮 痲瘋院:起底敵基督
白馬 白宮 痲瘋院:起底敵基督

本書起底聖經預言中的敵基督,也就是當今的美國,並掀開美國的面目和本質。

 
好運的泉源——把人做好:老子道德經講義(道篇)
好運的泉源——把人做好:老子道德經講義(道篇)

依循「道」理,打磨「德」性,把人做好,必能在修行的路上有所成就

 
更多同類商品

 

內容簡介

序 / 導讀

試  閱

作  者

   
 

◎清楚解釋何謂《老子》書中「道」之象徵意涵,同時也引領讀者一窺「道」為何是中華文化發展的宗源。
◎對於經文的解釋,說理清晰,邏輯嚴謹,論述不沾虛浮妄誕,讀來令人心思安靜,很容易的幫助讀者探索老子高妙精義。
◎本書以簡易語句解義《老子》經文,也引《易經》卦爻辭象輔助說明各章句,讀者可透過《易經》來理解本書,亦可讀此書後再讀《易經》,乃至廣及「四書」等其它經典。

老子《道德經》講道用之義乃「無為」,所謂「無為」非指無任何作為,而是仍有實際利益於眾之德澤。然而,因聖人之德無私,有功不居,此「我」既已不存,一切施用作為,豈不猶如「無為」?
  《老子》文章雖平易近人,但讀其文時則須懂得「正言若反」這句話的真正意涵,才不會誤解書中許多章句所要闡述的意思。例如,「常使民無知無欲」、「非以明民,將以愚之」等語,認為應使人民保持思想單純,掩其聰明,不生智巧心,社會才能維持和諧安定。事實上,老子的思想內涵是對人民要「教思無窮」,是鼓勵人民自由的創造與積極發展。在老子書的八十一章當中,還有諸多像這種原是「正道之言」,卻看似相反意思的章句,本書都將會一一清楚解義。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0843.pdf

   
 

一致百慮,同歸殊途

老子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老子所言之易知與易行為何?道法自然也,其理甚易知;捨我私,寡其嗜欲,此事則易行!
本書是繼去年《易經解經》出版,個人的第二本著作,雖然從開始撰寫到完成,期間似未超過一年,但實際上我是從寫第一本書的後期,就已同步著手準備這本《老子易解》了。至於為何當初會有如此計畫,實是因為《老子道德經》與《易經》本就義理貫串,互為發明,可以合而觀之,且二經皆是在講述道法自然之義。
何謂「道法自然」?歷來凡讀老子道德經者,多視此句為本經之主要中心思想,也認為大道之用的要義即是在此。雖然這樣的認知是可從的,只不過大多數人卻把這句話意思理解為:因天地之道乃法「自然」,所以人也要懂得順隨自然之理,而採取一種所謂「無為」的態度,來面對人世間的紛紛擾擾。但這就是「道法自然」的真實義嗎?
其實,老子書中所提到的「道」,有兩種不同的含意:一是指那個能始生天地,可以為萬物之母的先天之道;另一則是聖人之治道。而「道法自然」的道,指的就是後者這一個能治國、平天下之治道。至於,「自然」者,才是做為「道」之象徵。也就是說,所謂「道法自然」,意指聖人之治道乃法天德作為,即為政在上者知效法天道自然之理,而以誠正無我私之德當治道,人民將會順服其治。
瞭解了「道法自然」原來是指聖人之治道乃法「道之自然」,那麼老子又是如何解釋這一個先天之道呢?老子一書又稱《道德經》,所謂「道德」者,道之德也,即道所具備的諸善德象徵之意。老子解釋:「道」乃「不自生」,是自無始以來就既存,也是一切生生創造的本源,能為天地根,以及變化晝夜與寒暑四時,更能化育天下萬物。
然而,「道」卻是惟恍惟惚,無形無相,不可道,不可名,猶如空無般不存在。老子同時也稱道為「玄德」,而玄德者,即《易經》所云的元德也。老子在其八十一章、五千言中,不厭其詳地反覆說明何謂道、何謂玄德?大體而言,若能把握住如上述之道乃生生善長、不可道名等諸要旨,也就猶如執持了探索老子高妙精義之關鍵鎖鑰。
讀老子道德經還有一須特別注意處:若懂得「正言若反」這句話的意思,就不會再誤解書中許多章句所要表達的真正涵義。所謂「正言若反」,是指我所說的話都是正道之言,但卻看似相反之意。至於為何字面上的意思,會誤解成與實際道理相反?這是因為未能辨其本末之故。
例如,第十八章云:「絕聖棄智,民利百倍。」表面意思像是要絕棄聖智之美名,人民才會得利百倍。事實上,此句是指上位者能啟迪民智,教導人民彼此義利互助,這才是真正的「民利百倍」,同時也是治民之立其本。而當民智開啟,人民已講信互助,這時又何需聖與智者的治理,故可棄絕之矣!
第六十五章云:「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表面像是指為政者不要人民多巧智聰明,人民應保持著愚而蒙昧,才不會難以治理。事實上,這句話真正要表達的反而是指上位者應去其私心巧智,而以誠正之樸做為人民榜樣,人民則是可以自由的發展,並不會受到上位者的限制或擺布。
老子書中還有其他多處類似這種表達方式,倘若懂得何謂「正言若反」,以及能「辨其本末」之義,就可瞭解為何老子所說之言,確實是很簡單易知。
本書命名《老子易解》,除了寓意將以簡易語句解釋經文之義外,同時也因書中多引《易經》卦爻辭象輔助說明各章句。當然,雖說是藉《易經》象義解釋《老子道德經》,但因二經本就義理相通,讀者也可以旁通其則,而取《老子》之義詮釋《易經》,乃至廣及《四書》等其他經典,亦無不可。
老子與孔子皆古之聖人也,聖人之論道說理絕非高遠虛玄,雖然「道」乃玄深奧妙,但其理知之不難,行道而非不容易,吾輩若知法聖人「為而不爭」之德,無我私以利益眾,能夠恆以實踐之,將可體會道即在此。

李忠胤 序於台北大直,二○一四年八月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長短相較,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 義】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惡」,醜之意,亦可理解為因不喜歡醜,所生起的厭惡感。「已」,結束之意。而這個「已」字雖是指結束,但其中實同時隱喻有一個開始,這是因為倘若沒有開始,當然也就不會有所謂的結束。
  人對於美醜的感覺,會隨著個人主觀喜好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同時喜愛美而厭惡醜,則是一般人習性之共通。雖然人們會有愛美和惡醜的分別心,並因執著於美而追求美之一面,殊不知美與醜乃相隨而至,二者是因為主觀認知上的相互比較而生出的,並非單獨而可存在。也就是說,在追求美的當下,醜也已同時在背後悄悄跟隨而至,無法被獨自摒棄。
  因此,所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是指當心裡有喜愛美的感覺生起,其實有一個嫌惡醜的比較心,亦已同時隱藏於背後,無法分離。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善」,指取得利益或好處之意。得利或有害、善或不善,是相對的概念,彼此相因相成,同樣也是建立在主觀的認知上。例如,此時主觀上認為是有害而不善的,彼時卻可能轉念為焉知非福。因此,「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是指人因為有一己我私之立場,以致有了善或不善的取捨,而就在心中選擇主觀認為有利的同時,想避開害而無利的念頭,也已相隨而至。
此外,人因為有主觀之我私,故有美或惡、善或不善的分別心,而惟有天道與聖人能夠中正無我私,視萬物並無遠近親疏之分別,所以也就不會有美此而惡彼,善或不善之分。

故有無相生
  「有」與「無」這兩個概念,乃彼此相因相成,並非獨立而能存,這是因為有「無」之存在,才相對會有「有」狀態的生成。

難易相成
  若就個人主觀能力的認知,事情會有難易之分別,但這種事情是難或易的差別,可能只是解決步驟的多寡不同而已。因此,難易是因為相較而分出,既然是因彼此的比較,就表示二者是相依而互成。

長短相較
  是長或短,並沒有一定標準,端視基於何種主觀立場的判別而論,有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因此,若此有一短,必因同時存在彼之一長,稱長或短,乃因相較而生出。

高下相傾
  「傾」,高低傾流之意。主觀上所認知的是高或低,其實並沒有絕對,例如,一群山其中之最高,可能只是另一群山其中之最低。因此,是高或低,就只有一時比較之相對,稱此為高,是因為另有一較低,高與低二者乃相因相成。

音聲相和
「聲」是音發在內,「音」是聲成於外,亦即「聲」是由物體振動所生,「音」是經由空氣傳播所發。因此,只要物體有振動,就會有音聲之發出而被聽聞;只要有聲音之聽聞,就必然相應有物體之振動。音與聲二者關係就像是若有外在之果,則必然有內在之成因,因與果乃是內外相應和。

前後相隨
須先有方向之定義,才會有孰前孰後的分別。例如,彼此面向而立,這時雙方都可以自稱是站在對方的前面。因此,若有一個為首在前,則必同時有一個隨之在後,前與後乃是相因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聖人處無為之事」,是指聖人以「無為」、「無事」治天下之意。而所謂「無為」、「無事」之治,則是指聖人誠正在位,樸而少私寡欲,並以清靜守常當治道,天下人民可以安其居,樂其業,社會和諧有次序,並因安定而繁榮。
聖人做到誠身修己,中正無私偏,樸而少私寡欲,雖然不必有言語之說,或藉由諸多律法之制定,人民自然會效仿其誠正之德,社會民風也將逐漸走向敦厚良善,是謂聖人「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
  「作」,並舉而繁榮之意解。「不辭」,因為辭含有卻而弗受,推而向外之意,故「不辭」者,就是反其義,即表「收受向內」,這裡是象徵萬物皆來與之歸附。「萬物作焉而不辭」,指天道有日照雲雨之德澤,普施天下萬物,萬物是在天德的利益下獲得成長繁榮,因此,萬物莫不歸附順隨中正天道而行。

生而不有
  「生」,天德利益生長萬物之意。「不有」,雖有功,並不居其有之意。「生而不有」,指天道雖德澤利益生長天下萬物,卻不求萬物任何回報,然而萬物則莫不尊其道,皆樂意順隨天道中正規律之序而行。

為而不恃
  「為」,指天德臨保萬物之施益作為。恃,依賴之意。「為而不恃」,指天道誠孚有信,規律運行在上,公平普施日照雲雨之德澤,萬物則是自由的生長,各自努力獲取所需之頤養,而非完全倚賴天德給予臨保照顧。

功成而不居
  天道雖有化育天下萬物之功,卻是謙下處後,弗居其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去」,就是來也,即萬物皆主動來與之比附之意。「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指天道雖有利益生長萬物之功,卻弗居之,然而萬物莫不主動順隨天道而行,這時就像是天道無私以利眾,並不居功,卻反而越獲得其有,所謂「是以不去」。

**********************************************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
與善仁,言善信,
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解義】

上善若水
「上善」,最高、最上之善。而天下最上之善,則莫高於天德之至善。天德善利益萬物,萬物普受其德澤而生長繁榮,但天道卻從不居功,並不求萬物任何回報。
水之德亦有諸善,其善德則似天德。水之德,利養萬物,並不居功;其動趨下,猶如謙下不爭;前行雖遇有坎陷,並不改信實之常德,仍然剛健向前不受坎險所阻礙。由於水之善德,似那至善天德,故稱「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之德如天德般,德澤滋長萬物,故「善利」;其動則趨下,猶如謙下不居功,故「不爭」。
眾人之習性,多喜居高位,樂在人之上,而惡處卑下。然而水之德雖善利萬物,其動勢卻總是選擇居處最下位,猶如願意處眾人之所惡,而懂得謙下退讓之德。
「幾」,近似之意。水之德,因為像那天地之道所具備的諸善德,故其德乃「幾於道」。
居善地
地道有謙卑居下之德,而水流之性亦動而趨下。因此,所謂「居善地」,是指水之德有著像那坤地般,願意謙卑處後不爭之善德。

心善淵
「淵」,如深淵之水。深淵之水,安靜不流動。正因為淵水虛靜空靈,故能敏銳的咸感細微之波動。因此,所謂「心善淵」,指人之內心應像那淵深之止水般,隨時保持著寧靜專注,清楚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同時也要懂得以虛受人,不固執己見,願意靜聽和接納別人的想法。
《易經‧咸卦》大象傳云:「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咸卦上澤兌下山艮,澤在山上,有「山上有澤」之成象。山上之澤,虛靜空靈,雲飄風動無不感知。君子觀山上之澤,虛靜空靈能咸感一切而有感,君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懂得以虛受人。〈咸卦〉大象傳「山上有澤」之象徵,意思實與「心善淵」相通。

與善仁
「與」,利益施與之意。「仁」,仁者乃無私以愛人。「與善仁」,指水之善利萬物,如那天德之仁愛萬物般,無我私以利他,對於所施與,公平而無分別心,亦不求任何回報。

言善信
「信」,人言為信,即說話可見其落實,亦有誠實不自欺,以及不欺人之意。人之所以失信,常起因於所從事遇有困難,或多計較我私之利益,以致違背了原本的承諾。觀流水之行進,雖然前遇坎陷,卻不會被坎險所阻卻,仍然信實的一波接著一波不斷往前注入,直至盈科而後續行。因此,所謂「言善信」,是指坎水之流行,雖行遇坎險,仍然恆進向前而不失其信,猶如具備「言善信」之德。
《易經‧坎卦》彖傳云:「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維心亨,乃以剛中也。」水流前行遇坎險,必盈科而後續進,並不會被險陷所阻,其恆進向前之德並不改常,猶如不會因環境的影響而更改其信實之志。〈坎卦〉彖傳所云之旨,與「言善信」意思相通。

正善治
「正」,指誠正不偏私之意。「治」,指對於人民的治道之意。水流之行進,遇到低窪處,會順勢而流,若前有高山丘陵之險,則是知避開阻撓旁行而過,因此對於水流之治,須懂得順勢利導之理。其實,人民的思想或行動自由,也就像那行走於大地上的流水,是無法藉圍堵方式將它限制的。
因此,所謂「正善治」,指為政在上者瞭解到治民之道如治水流般,對於人民的治理,最重要的是能夠誠孚信實,正其位在上,以做為人民榜樣,人民則是可以自由的發揮,無限制的發展;同時也要體察民志,瞭解人民之所需,這才是治民守國之要。
《易經‧坎卦》彖傳云:「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天險不可升」,日月運行在上,即使升起一道高廣屏障欲阻擋其前進,也無法阻撓其半步。「地險山川丘陵」,水流行進於大地,知順勢而行,以避開山川丘陵之險阻。所謂「王公設險以守其國」,意思與「正善治」相通,即上位者能法水流順勢而行之善德,其治理人民,不會限制如天際日月之動的人民思想自由,也不會阻撓人民活動遷移的行動自由。

事善能
「事」,行事之意。「能」,效能或效益。「事善能」,指雖然前有高山或坎陷等重重險阻,但水流之行進,猶如懂得找出最具效益的行事捷徑般,知如何避開其間層層阻礙,做到每往前一步,就更有一步漸進之功。

動善時
水流前進遇到坎陷,不盈科則不續進,及至注滿坎陷,旋即續行向前,並不會有任何之停留。又,雖然前面有高低險陷不同之阻礙,但流水猶如懂得臨事隨機應變之理,將會順隨著地勢的險陷而上下起伏。因此,所謂「動善時」,是指水流之德,知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猶如能隨機應變,順應時勢之宜而動。

夫唯不爭,故無尤
「不爭」,水流之性,動而趨下,雖德澤滋長萬物,卻退讓不居其功,故其德猶如「不爭」。「尤」,缺陷或阻礙之意。水居下處後,利眾不居功,猶如謙退不爭,又同時具備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等諸多善德,這就是為何稱水乃「幾於道」,以及無咎尤之理所在。

以上內容節錄自《老子易解》李忠胤◎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0843.pdf

   
 

李忠胤

台灣台南人,資訊工程研究所畢業,著有《易經解經》等書。

 
團購優惠
 
點閱率排行榜
   
  銀行的那些事
  銀行的那些事
 
   
 
2. 共生與分炊:合中有分,分不離合
3. 藍男色-允碩的極私密萬年曆桌曆(限)
4. 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實務解析
5. 長春餓殍戰:中國國共內戰最慘烈的圍困,1947.11.4~1948.10.19
6. 「玩賺權證」達人祕笈
 
開卷試讀
   
  其實我可以很快樂
  其實我可以很快樂
  世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能夠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人生。
   
 
2.小島先生
3.病中札記:一個乳癌及多系統萎縮患者的內心世界
4.貓與狗
5.愛相隨
 
 
白象文化 印書小舖 白象文化生活館
 
................................................................................
 
出書 賣書 買書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 如何出書
* 實體書
* 電子書
* 線上申請
* 服務方式
* 銷售通路
* 行銷工具
* 線上申請
 
線上講堂
* 出版FAQ
* 經銷FAQ
* 編印FAQ
* 討論交流
* 媒體報導
* 客戶見證
* 活動點滴
* 公司簡介
* 理念及特色
* 出版品牌
* 大事紀
* 加入我們
* 我要發問
* 交通位置
會員中心
合作提案
 
................................................................................
  Copyright©2010 PressSto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