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文化‧印書小舖 不需出版社審核,人人都可以出書
  聯絡我們 | 合作提案
................................................................................
搜尋
................................................................................
書籍分類
*

商業理財

....................
*

文學小說

....................
*

散文小品

....................
*

人文科普

....................
*

心靈勵志

....................
*

宗教哲思

....................
*

醫療保健

....................
*

親子共享

....................
*

星相命理

....................
*

休閒娛樂

....................
*

進修學習

....................
*

藝術創意

....................
*

人物傳記

....................
*

新詩

....................
*

社區文宣

....................
 
 
我的瀏覽紀錄
   
  微風往事:那維風的兩岸心情故事
  微風往事:那維風的兩岸心情故事
  父親上船前,大伯說他們隨後就到,誰知這句「隨後就到」,一等就是六十年!
   
 
三分鐘瞭解自費出書
 
出書543

 
買書
 
商品訊息
 

作  者:那維風
類  別:人物傳記
出  版:白象文化
出版日期:2014年11月
語  言:繁體中文
I S B N :9789863580836
裝  訂:平裝

定  價:NT$300

立即購買

分享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內容簡介

 
 
同類商品推薦
 
 
顧曉軍紀實
顧曉軍紀實

中國良心顧曉軍,親自撰寫的自傳文學,了解顧曉軍的最佳入門書。

 
燦爛人生 Life in Color(三款封面 隨機出貨)
燦爛人生 Life in Color(三款封面 隨機出貨)

抽象畫家、班尼頓全球獨家首席設計師、臺灣箱包大王彭雄渾自傳

 
我的父親郭禮伯(二版)
我的父親郭禮伯(二版)

郭禮伯,黃埔一期,29歲拜中將,蔣經國以兄相稱,也是近代史料的重要參考資料。

 
毛髮趣史:簡單的毛髮 不簡單的故事
毛髮趣史:簡單的毛髮 不簡單的故事

世界史料+趣味故事+大量圖片解說=這本迫不及待翻開的《毛髮趣史》

 
更多同類商品

 

內容簡介

序 / 導讀

試  閱

作  者

   
 

◎作者以外省第二代角度,書寫父親從大陸來台的生命故事,刻畫大時代的傷痕。
◎作者在父親辭世之後接續遺志,尋找大陸失散的親人,心路歷程感人至深。
◎本書為涵蓋兩岸聚散離合、深沉而糾葛的心情文字,以及抒懷創作詩篇,文情並茂。

作者有感於一九四九年隨軍來台,始終未能與大陸老家親人重逢的父親,留下永遠的遺憾,乃發願接續尋找大陸親人的遺願,並將父親傳奇的一生、兩岸家族離散故事留下紀錄更以他身為外省第二代對兩岸家國的愛恨糾結,以敏銳的觀察與感性的文字,書寫出一部打動人心、發人深省的兩岸心情故事。

   
 

時間是一條長河,承載著我們的記憶,傳唱著生命的歌。那些曾經從我們歲月裡走過的點點滴滴,一直在時間的流裡,靜靜閃耀著粼粼的波光。
「大陸來台」的背景,使父親和我們家族,有著與一般人不一樣的遭遇。這份特殊性,影響著我們家,影響著我。一直以來,想為父親的境遇和家族史留下點什麼,於是,我將父親傳奇的一生,記錄下來,成為我們家族的心情故事。
一九四九年來台的大陸人,被稱為「外省人」,有人說「外省人」就像蒲公英,被風一吹就吹得很遠、很遠,然後,在新的地方延續新的生命,蒲公英隨風飄散,不懂尋根,但我們不同。
我們對祖鄉懷抱情感,對父親失散的大陸親人念念不忘,表現在我們的中國情懷上。但在本土意識高漲的現今臺灣,原住民、客家、閩南鄉土文化、語言,都受到不同程度、制度性保護與提倡時,卻有一個族群,在臺灣社會裡受到壓抑,日漸隱沒特徵,甚至不敢大方暢談自己的原鄉,自己的文化,這個族群,就是「外省人」。
這本書,是有關一個家族的兩岸故事,主軸描寫我父親在一九四九年前後,從抗戰到國共內戰,大陸一路輾轉來台,以及後來在臺灣發展的經過。
故事除了敘述父親如何與大陸親人離散,來台後發展,和我成長過程中,父親對我的影響,並描繪我自已接續尋親的過程與結果,試圖為父親那段悲歡離合歲月留下紀錄。此外,並圖藉著寫作成書,抒發本土意識壓抑下,作者兩岸觀點與中國情懷。
十年前父親辭世,是我此生最大的痛楚。看著父親在未能找到大陸親人時即結束此生,遺憾,一直充滿在我心中。於是,我生起一個念頭:是不是該為父親做點什麼?
直到我決定接續完成父親的心願,尋找老家親人,我確定了自己的人生使命,並且發下宏願,我要為父親和咱們家族書寫故事。
故事的主角,理應是我父親,但從父親的遭遇,到我的接續尋親過程,我寫進了許多關於自己的心路歷程與想法,所以主角也可能包括我自己。但綜觀本書傳達的意念,我想真正的主角應該是:兩岸。
書中涉及部分歷史背景,我細心的在相關章節裡作交代,原因在於,此書問世時可能已是二○一四年了。為了讓此書成為後輩、年輕人能瞭解我父親經歷的背景,以及我這一代成長過程的特別考量。
基此「傳之後人」目的,我在文中一些需要交代時空脈絡的地方,會稍慢下敘事的腳步,或是附帶提及當時相關社會狀況,有我不得不為的苦心。
本書可以視為一個完整的故事,也可以是各篇獨立的散文,而這些故事性的散文,都是父親和我一生中,關於兩岸、省籍、族群的真實故事。於是,在這本書裡,你將會看到這幾個概念前後貫穿,這是開宗明義必須說明的。
平時我們都避談省籍、族群與認同,但既然決定寫作,就該真實、完整的呈現。雖然我有國際政治學術背景,但本書畢竟不是學術書籍,只是心情故事,所以閱讀本書,需要的只是:體會。
書寫的內容是涉及親族滄桑史與逝去的父愛,每每令寫作中的我,陷於難以言喻的感傷,甚至多次讓淚水滴在自己的字裡行間,難以承受。
父親和老家親人終身未能重逢的遺憾,為這則大時代故事,譜出了傷痕的歲月基調。於是,在掇拾父子生命記憶過程裡,時而重溫父愛,時而嚐盡離苦。又,寫作需要完整的時間與空間,零星的片斷難以集中思緒,加上忙碌的工作壓力與教養孩子,寫作心緒一再中輟,致使本書寫作過程長達一年半以上。
漫長的寫作時間裡,我必須時時提醒自己,讓故事的呈現力求淺顯,並且讓自己,一次次從寫作的沈重心情中,重整思緒,清晰意念。
但這個時間跨越近一個世紀、空間涵概兩岸的心情故事,需要爬梳的資料與盤點的記憶實在太多,大大增加了寫作的難度。重啟塵封的記憶,兒時父親提過的點點滴滴,一一浮現腦海,往事如昨,輔以母親口述的眷村往事,以及後來我們的親身經歷。
雖儘可能在上述原則下進行書寫工程,但限於個人才學與能力,仍不免有所疏漏。又本書是以父親和我為敘事中心,所以家族其他成員的點滴,限於篇幅,無法盡書,一小缺憾,我必須在有限的時間與篇幅裡,完成此書。
如果問本書有何期待,我希望我們的故事,能讓更多臺灣人包容、理解我們,這種具特殊兩岸背景的人和事,或者使讀者也有一股為家族留下些什麼的想法,那麼,這本書就算功德圓滿了。
每個人一生,都像一本書,也像一幅畫,閱讀此書,有如循著我父親的足跡,翻閱那段奇妙的人生扉頁,並透過我的視線看去,欣賞這一路的風景如畫。
感謝家人和朋友們對這份寫作計畫的支持,讓這個兩岸心情故事能夠順利問世、留傳。
回想父親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留給我們的口述歷史不少,但在他親口描述時,我們不經意,而今我們長大,想完整記錄時,父親卻已不在了。於是,我們只好回到記憶深處裡,去仔細搜尋那些,過去我們不懂得珍惜的鳳毛麟角。
儘管拼湊記憶無比艱難,但對於自己能夠肩負此使命,我深感榮幸。因為,藉由寫作過程,我不僅重溫兒時,父親和我們共度的美好,同時也體悟到,這分付出,原來也是一分榮耀,一種幸福。

   
 

竹籬笆的春天

「你是眷村小孩吧!」
這是我成長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一句話,其實,是,也不是。
父親擔任軍職時,的確申請過眷村房舍,從屏東到台北。我出生那年家裡雖然也住眷村,但卻是向人租來的。後來家輾轉搬遷了許多回,就搬出眷村了,但我一直認為自己是眷村孩子。為什麼呢?這得讓我們先談談:什麼是眷村?
眷村,是一種聚落,也是一種生活方式。而現在,更是許多外省子弟共同的成長記憶和身分的認同依歸。
眷村,是當年自大陸撤退來父祖輩們反攻大陸前,暫時棲身,安置妻小的避風港。
一九四九年,國共戰局逆轉,戰事對國民黨愈發的不利,國軍部隊陸續接獲命令移防臺灣。
直到國民黨丟失整個大陸,全部撤退來台的六十萬軍人,另外加上公教人員、軍公教眷屬和學者、企業家、流亡學生等,總計約為一百萬至一百五十萬左右。如此為數龐大的快速移入人口,如何安頓公職家眷,成為一道難題,於是就有了眷村。
時間是連續的,每一件事情的發生,也都有它的原因。在那個戰爭一觸即發的年代,國民黨政府帶著這群軍民來到臺灣,目的並不是「移民」,這是和閩客籍臺灣人最根本的不同處,本省籍人士常詬病早年外省人「過客心態」,其實是對當年來台的歷史因素缺乏同理心,當年大陸人一心想反攻大陸,你說他們過客心態,他們該怎麼說呢?
六十多年前的中國大地、台海兩岸,戰雲密布,蔣介石領導的是隨時準備反攻大陸的政府,對於眷村的設置,自然依著當時「臨時」、「反攻大陸」的政治氛圍,以及不可有「偏安思想」的禁忌,緊急找了一些現有日本留下的房舍、倉庫、宿舍甚至馬房,或者少數部隊自行興建的臨時眷舍,克難式的「暫住」下來。
初期的眷村勉強提供來台眷屬棲身之所,事實上許多眷屬在遷台過程中與隨部隊行動的丈夫是處於失聯狀態。船一靠岸,碼頭上雜亂的散布著不知何去何從的人。有些人在附近的牆角、雨棚臨時待下,有些人四處打聽親人部隊行蹤,從砲火的彼岸初來臺灣,眼前仍是一片的慌亂與茫然。
內戰尚在持續中,政府為了穩定軍心、安頓軍眷,形成了初期設置眷舍的需求。
一九五二年(民國四十一年)頒布的「陸海空軍軍人婚姻條例」(俗稱的禁婚令),使長時間裡青壯年的軍人,無法改變「單身」身分,所以沒有家眷,自然還沒有明顯的眷舍需求,但這個局面後來出現了變化。
變化的原因有幾方面,首先是朝鮮半島於一九五○年(民國三十九年)爆發韓戰、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五五年的台海戰役。這些事件當中,中共的態度讓美國改變了對華政策,本來遭受美國冷落、落井下石的國民政府,趕上了「美國、蘇聯冷戰,美國欲圍堵共黨勢力」的機運,再度受到美國重視,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美國在韓戰前對中共還存有期待,美國駐南京大使司徒雷登在中共解放軍進城後,仍試圖著與中共進行接觸與交涉。
許多臺灣人一廂情願的以為,美國基於「民主、自由、人權」普世價值而協防臺灣,干預各國,這是完全不懂國際政治的錯誤認知。在美國人的眼裡,發生在中國境內的這場戰事,不過就是滿清被推翻以後,另一次的「改朝換代」。
美國向來是以國家利益為優先,「民主」、「人權」都只是它遂行帝國主義的包裝和藉口,美國經常滿口仁義道德,骨子裡幹的盡是狗屁倒灶的壞事。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其實是美國在阿拉伯世界為非作歹所招致的仇恨,咎由自取,我認為美國人民該怨的,是那個喜歡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國政府。
只是美國萬萬想不到,中共堅持「一面倒」政策,親蘇聯反抗美國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尤其在蘇俄要求中共出兵韓戰,派遣抗美援朝(北朝鮮,即今北韓)志願軍渡鴨綠江參加韓戰後,美國才澈底放棄對中共的期待,轉而支持台北。
中共的反美帝態度,加上蘇聯為首的共黨勢力迅速擴張,使美國重新決定協防臺灣。但是美國的軍事介入,實際上也反過來牽制著國民黨政府,不得擅自發動反攻大陸戰爭。於是,短期內無法反攻大陸,加上大陸沿海各據點持續撤守來台的軍民,以及原有的眷舍問題,政府開始重視可能需要「非短期」安置眷屬的問題。
另方面,考量不宜長期不人道的禁止軍人結婚,於是一九五九年修訂「戡亂時期軍人婚姻條例」,規定年滿二十五歲的士官兵可以結婚。這個年齡看似人道,實際上只是遲來的正義,解禁時已經遷台超過十年,當年二十幾歲的小夥子都三十好幾了,那當年三十幾歲的人解禁時多大了呢?更何況,黃金歲月禁婚,一旦解禁時,結婚對象能說有就有嗎?還不是繼續打光棍的多?
禁婚令解除後產生的大批新的軍眷也需要安置,政府於是開始有計畫的興建眷村。
蔣介石的夫人蔣宋美齡女士靠著海內外的募款,在臺灣興建了約四百餘處的眷村。當時普遍使用「○○新村」、「○○幾村」這類的名字,名稱依各軍種別與反攻復國的概念而各有特色。但儘管是有計畫的興建,限於當時的時空環境、經費以及臨時性的建材建地,眷村房舍巷弄普遍狹窄擁擠,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的,或著印象中的眷村,總是那副「眷村的模樣」。
眷村的樣貌很多,有的在村外有圍牆,有的僅在村口象徵性的立有短牆和大門,也有不少是沒有圍牆,和外界連結一氣。
我們常聽外界以「竹籬笆」作為眷村的代名詞,甚至有些本省人或著沒有住眷村的外省人誤以為,所謂的「竹籬笆」是指「眷村的外圍圍牆」。其實「竹籬笆」的由來是與眷村興建時的軍事背景有關。
你很難想像,那年代,軍眷隨時要跟著部隊移防,甚至反攻大陸的,有限的資源與臨時性的政策思維,雖然他們是「家戶」,但卻被當作軍隊一部分來看待與安置(這一點很重要,特別請對眷村存有偏見的本省籍親友仔細閱讀)。
所以,除了少數高階軍官眷舍外,一般眷村每家每戶要不就是緊緊相鄰,要不就是門前沒有一個緩衝的空間。生活在這裡的人家,基於隱私的需求,加上孩子也多,或是為了放些雜物或飼養家禽什麼的,慢慢在門前克難的以竹子圍起了籬笆,就是為了讓家,看起來有一點「家」的樣子。
「竹籬笆」普遍存在於眷村,後來成了眷村、眷村文化、外省人文化的一個代名詞。「竹籬笆」內,和「竹籬笆」外,是不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不論我們是否真住過眷村,本省人通常對外省人家庭都有著「竹籬笆裡的世界」印象。
我的親戚和我一些本省籍朋友,對外省族群和國民黨政府存有一些偏見,曾經有人問我:「為什麼你們外省人都要以眷村形式聚居在一起,用竹籬笆圍起來,不和外面本省人來往?造成隔閡與對立?」
這個問題該怎麼回答呢?很難回答。但難道是外省人喜歡如此嗎?我一直想好好的弄明白這個問題。而這個問題其實也代表了許多本省人的觀感和偏見,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眷村,是我們這種隨政府撤退來台部隊軍眷安身立命的家,但並不是所有的外省人都配有眷舍,我查閱相關資料,大約只有五分之一的軍人配有眷舍。
而眷村除了是軍眷的「家」之外,更是當時軍隊的一個附屬單位,在那個反共復國的年代,軍人前線準備打仗,後方眷屬必然需要被保護與妥善集中安置、準備動員。
眷村其實等於一個政府單位,如同早期政府機關學校,都建有圍牆。本意並不是「隔離」,而是「安全與管理」。所以,我們不該以後來的民間社區觀念來看待眷村為什麼有圍牆。
因為語言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加上在那之前剛發生的二二八事件,本省人對外省人敵意和衝突記憶尚未遠離,「安全與管理」還是必須的。而「竹籬笆」內外,的確發生過許多各位記憶中的有趣故事,相互好奇著,也相互探索著。
造化弄人,在反攻大陸無望之後,「竹籬笆」外的世界,就成了每一個眷村孩子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
眷村的集中式管理,與外界形成相當程度的隔離,雖然有其特殊時空背景,但不可否認,這造成不論是外省第一代與第二代,與本省人接觸經驗很少。這也是為什麼在眷村長大的孩子,外省人特徵比較明顯,而非眷村長大的外省第二代身上,外省特徵較不明顯。
過去曾有許多戲劇節目背景取材自眷村,而且距離真實年代也不遠。但眷村文化已隨著時間而逐漸在人們記憶中淡去。近二十年來臺灣社會快速變化,尤其是強烈本土意識抬頭後,眷村文化凋零與眷村改建,眷村第二代外流,目前已少見以眷村為背景的戲劇節目了。但總算還是有幾位有心人,憑著自身的專業,為眷村文化在人們心中留下倩影。
梁修身二○○五年製作的「再見,忠貞二村」、王偉忠二○○八年「光陰的故事」、和他紀念從小長大的嘉義「空軍二村」拆除前製拍的「偉忠媽媽的眷村」紀錄片、以及王偉忠與賴聲川合作的「寶貴一村」舞台劇,都是外省第二代用心紀錄眷村記憶的代表作。

時光飛逝,轉眼來台十多年了,正值青壯年的軍人在禁婚令解除後,終於可以在向單位報准後結婚。父母親婚後向軍方申請眷舍,地點在今天的新北市三重、板橋一帶浮洲里的「婦聯一村」。
「婦聯一村」是蔣宋美齡以婦聯會名義,向海內外募款興建的眷村之一,一共約有六百多戶,其中有二百多戶是丈夫或兒子已在戰場上為國捐軀「遺眷」。
婦聯一村東邊有一座木架搭的,四層樓高的水塔,隔著一塊農地過去就是婦聯二村,北邊鄰近華僑中學,往西是一塊有幾戶民房的農地,不遠處就是大漢溪了。往南過了浮洲橋就到新北市樹林,眷村路旁夾道而立的是尤加利及合歡等行道樹。
村子裡,約每四戶人家共用一個常流不出水的水龍頭。於是在兩長排房舍中間空地上,裝了一台抽地下水的抽水機,但抽出出來的水有點黃。
當時的環境條件有水能用就不錯了,許多人家裡備有一個用來儲水、讓水沈澱過濾的水缸。每家的孩子都得負責幫忙打水、提水,不過我父母親當時才新婚,我大哥才剛出生不久,父親被派赴馬祖服務,這打水、提水的擔子和家中一切就都得靠母親獨力完成。
在眷村裡,「方便」是最不方便的事,約六十戶共用一個公共廁所,可想而知有多麼不便。於是每家每戶自備便桶,每天提出去倒。有時能見到附近農戶趕著牛車,將公廁裡的積糞拉出去附近田邊糞坑倒,然後曝曬成肥料用。所以有時村子裡還能飄來一陣陣的天然肥料氣味,這,就是當年許多眷村的寫照。
位於村子西邊的大漢溪,是當地人夏天消暑的好去處。華僑中學的學生下課後也愛往這跑,孩子們玩水、捉魚、捉蝦的,太太們洗衣服的,很熱鬧。
婦聯一村所在的這個浮洲里,顧名思義,原就是大漢溪的一個沖積沙洲,以當時沒什麼水利建設的環境,颱風季節是村子人們的夢魘,淹水是常有的事。於是少部分有辦法的人,就在房子天花板上加一個像閣樓的小夾層。可以想像,本來一戶九坪的小屋,這麼一弄,看起來會有多麼狹窄。
許多名人出身於這個小村子,像名作家朱天文、朱天心姐妹,父親說記得他們好像是山東人,就住我們同一個村子裡,朱爸爸朱西甯在當時已小有名氣。
另外像歌手楊燕、龍門客棧的上官靈鳳、街頭小霸王立法委員林正杰等人,也都出身於這個婦聯一村。
我們家的眷村記憶,就是從婦聯一村開始的,卻也從婦聯一村結束。一九六三年(民國五十二年),秋颱葛樂禮改變我們家的命運。
那年,父親遠在馬祖部隊服務,家中只有母親帶著幾個月大的我大哥。九月十一日,颱風橫掃臺灣北部,強大的雨勢遇上海水漲潮期,大漢溪上游的石門水庫達警戒水位,進行洩洪。
洩洪這個現在看來平常的事情,在當時可是不得了的大事。要知道那個年代水利設施並不完善,且老舊,洩洪若再加上大雨積水,往往會造成下游地區的氾濫成災。
最可怕的在於當時沒有電視、家裡沒有收音機,更沒有電話,母親只聽說又有颱風來了,但無法預料情況究竟會有多嚴重。
九月十一日那天,屋外頭正颳著強風,下著大雨,母親聽到隔壁李太太喊,大水要來了!母親以為是平日燒開水,常會請母親拿水瓶去分接的李太又在請母親過去拿水了,哪裡知道才在院子裡拿水瓶時,突然大水就漫進來淹到膝蓋了。
正在母親不知如何是好之際,隔壁李太太叫讀中學的兒子過來領著我母親,抱著我大哥,簡單拿了點東西,趕緊就往李家跑,這時水深及腰了。李家母子和我母親、襁褓中的我大哥,就在李家簡陋狹窄的閣樓上度過了這個狂風暴雨夜。
這一天,臺灣死亡人數二二四人,失蹤八十八人,受傷四五○人。

以上內容節錄自《微風往事──那維風的兩岸心情故事》◎著.白象文化出版

   
 

那維風,遼北省遼源縣(今吉林省雙遼市)人,五年級後段生,愛文學、歷史,大學習商,後攻讀國際政治,為法學碩士。好音樂、歌唱、吉他、口琴、人像素描、籃球、植栽,從事業餘寫作,作品涵概現代詩詞、散文、時事評析,文字縱橫古今,筆鋒常帶感情,胸懷兩岸,放眼天下,允文允武一文藝中年,現定居台灣省台中市。

 
團購優惠
 
點閱率排行榜
   
  銀行的那些事
  銀行的那些事
 
   
 
2. 共生與分炊:合中有分,分不離合
3. 藍男色-允碩的極私密萬年曆桌曆(限)
4. 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實務解析
5. 長春餓殍戰:中國國共內戰最慘烈的圍困,1947.11.4~1948.10.19
6. 「玩賺權證」達人祕笈
 
開卷試讀
   
  讀豳室詩草 杜仰山作品
  讀豳室詩草 杜仰山作品
 
   
 
2.其實我可以很快樂
3.活出最耀眼的自己
4.雨天代我為妳哭
5.怨恨Bullying
 
 
白象文化 印書小舖 白象文化生活館
 
................................................................................
 
出書 賣書 買書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 如何出書
* 實體書
* 電子書
* 線上申請
* 服務方式
* 銷售通路
* 行銷工具
* 線上申請
 
線上講堂
* 出版FAQ
* 經銷FAQ
* 編印FAQ
* 討論交流
* 媒體報導
* 客戶見證
* 活動點滴
* 公司簡介
* 理念及特色
* 出版品牌
* 大事紀
* 加入我們
* 我要發問
* 交通位置
會員中心
合作提案
 
................................................................................
  Copyright©2010 PressSto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