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文化‧印書小舖 不需出版社審核,人人都可以出書
  聯絡我們 | 合作提案
................................................................................
搜尋
................................................................................
書籍分類
*

商業理財

....................
*

文學小說

....................
*

散文小品

....................
*

人文科普

....................
*

心靈勵志

....................
*

宗教哲思

....................
*

醫療保健

....................
*

親子共享

....................
*

星相命理

....................
*

休閒娛樂

....................
*

進修學習

....................
*

藝術創意

....................
*

人物傳記

....................
*

新詩

....................
*

社區文宣

....................
 
 
我的瀏覽紀錄
   
  「社會之虛,社會之實」、「分配經濟」與「超合作社」
  「社會之虛,社會之實」、「分配經濟」與「超合作社」
  「沒有失業問題」兼「輕量工作」的世界是存在的,但要知道步驟!
   
 
三分鐘瞭解自費出書
 
出書543

 
買書
 
商品訊息
 

作  者:拂偽
類  別:人文科普
出  版:拂偽
出版日期:2019年5月
語  言:繁體中文
I S B N :9789574363674
裝  訂:平裝

定  價:NT$360

立即購買

分享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內容簡介

 
 
同類商品推薦
 
 
你了解我的明白了嗎?到底…Klaan su ka kkla mu hug? Mhuya…賽德克部落報導攝影
你了解我的明白了嗎?到底…Klaan su ka kkla mu hug? Mhuya…賽德克部落報導攝影

一段原漢相遇與對話,一場行旅山林原民部落紀實影像的饗宴。

 
愛台灣 更要 愛台灣人
愛台灣 更要 愛台灣人

專書剖析柯文哲、侯友宜、盧秀燕、鄭文燦、陳其邁、林右昌、王必勝、羅一鈞、賈永婕等明日之星,一針見血。

 
當你看著美麗的菜單,會讓肚子餓成為美麗的事件嗎?
當你看著美麗的菜單,會讓肚子餓成為美麗的事件嗎?

潛意識是我們語言抵達不了的地方,但分析語言中的譬喻,可能可以激起看見夢裡某個場景的火花

 
房仲葵花寶典
房仲葵花寶典

這是一本房仲生態圖解工具書,由房仲鹹酸甜,漫畫館,功夫館組合!

 
更多同類商品

 

內容簡介

序 / 導讀

試  閱

作  者

   
 

◎第一章解釋「虛實論」:點出當今財富觀之陷阱,使人懂得離虛向實,預見並遠離危機的漩渦、甚至防範其形成!
◎第二章解釋「合作主義」:建構「沒有失業問題」兼「人人輕量工作」的社會所需的步驟。
◎第三章解釋「共產主義的資本主義本質」:說明何以聲稱〝反剝削〞的共產主義皆無一例外地反而比資本主義還更快淪為「反烏托邦」的真實原因。

當今世界的兩大社會問題:「工時過長」與「失業」,兩者在成因上其實互為解方:若有一個人每天須工作16小時,而另一個人沒有工作,那麼只要把工作16小時的人的工作切半分成兩份8小時的工作,便能使兩個人都有工作、且工時皆平均更短。

換言之:這兩個社會問題從原理上來論本不應存在;之所以存在,是由於無法調和,或曰找不到方法調和它們,或曰須找出它們之所以不得調和的原因並解決之。

隨著科技力不斷提升而產能不斷提升,本來「8個人工作8小時」的情況可以向「4個人工作8小時」或「8個人工作4小時」兩種走向去發展,而兩種情況對社會所意味的產能皆是一樣的。然而在前者的情況,人們的工作時數並無法受益於科技力的提升而減少,更有甚者,還有人將因此而丟了工作;但在後者的情況,則人人的工作機會皆不受科技力提升的威脅,甚至還能因其而過上越來越輕鬆的生活。若能把工時與工位這兩種經濟要素給調和,達成「工時/工位轉換」,則能使社會往後者的情況去發展。

如此,在一個調和的社會經濟框架中,當科技力提升而導致產能提升時,並非發生「裁員」而是「裁時」、並非「工作機會消失」而是「人均工時減少」:不會是從「8個人工作8小時」變成「4個人工作8小時,4個人失業」進而「2個人工作8小時,6個人失業」甚至「1個人工作8小時,7個人失業」,而是從「8個人工作8小時」變成「8個人工作4小時」進而「8個人工作2小時」甚至「8個人工作1小時」。而,能夠達成這種社會發展走向的經濟框架,便是「分配經濟」。

透過此書,筆者將會向人們解釋這種經濟框架是如何運作的,並且誠摯祈願世界上不再有人受到「過勞」以及「缺乏生計」的問題所苦。

   
 

筆者一直以來很納悶為什麼世界上能夠同時存在「失業」以及「工時過長」這兩個社會問題,因為就筆者所見:它們兩者的本質互為解方,所以這兩者同時存在的現象對於筆者的思維來說是很不可思議的。有鑑於此,筆者希望把自己對於如何同時解決這兩個社會問題的想法寫出來,想要看看:究竟是筆者漏掉了什麼它們之所以一直以來無法獲得解決的原因,抑或這真地是個長久以來的盲點、迷思,而唯待有人去把它戳破?
至於種種財富以及價值上的表象與實質間的關係,筆者則是以為:社會上似乎有不少人皆對表面上的盛況趨之若鶩,卻反而無視著真正實質之所在———這點不論是對於價值、財富的實質之所在,抑或是對於風險、問題的實質之所在來說,皆是適用的,所以才把這方面的拙見也一併寫出來,以期對於這些人能夠起到些許的喚醒、警惕之效。
還有,對於目前世界上兩大意識形態陣營:資本主義以及共產主義,筆者要說出為何筆者分析出兩者其實都不可能達成大同世界的原因———這是有鑑於不少人皆對兩者的其中任一方仍懷有不切實際的期待而說的。
總而言之:筆者認定前述的這一切都是目前世界上於社會、經濟、政治的種種方面來說的許多問題之根本,並且可以透過解決它們來改變世界,所以才先出這卷書———這一卷書是筆者的一整套想法的其中一部、筆者所認定能先因應當前社會時需之急的一部份,來試一下社會的反響:究竟是筆者太狂妄、太過異想天開,還是這些迷思對於社會來說真地都是一直以來的盲點?就當是筆者的一次衝動之舉吧!

   
 

・農工業決定了一個社會總體財富之「儲量」(實):當初美國的林肯綠幣能成功的原因。當時美國的社會僅是缺乏流通工具,亦即「貨幣」,但社會上的總體財富、「實」很多。一旦有了充足的貨幣充當財富的流通媒介後,由於每一張貨幣背後都確切地代表著此社會中總體資源/財富之一部份、虛實間互有「對應」, 故即便只是無實利儲備的法定貨幣,由於切中時需,故能成功。而確實,當時的林肯綠幣是定量的、沒有再增發了。若是對一個已然物資短缺而又通貨過剩的社會來說,則就算再次發行林肯綠幣也只會造成更多通貨膨脹,只因為每一張貨幣背後對應不上〝像樣〞或曰〝太少〞的「資源」量,所以這些貨幣便很〝薄〞, 所謂「膨脹」。重點不在於是不是林肯綠幣,而在於社會上有沒有足夠的資源來使每張貨幣有所對應。在這過程中,有無拿黃金白銀來作換算的標準,其實是非必須的:所謂「錢只有在流通時才是錢」,黃金白銀本身連「食用」的功能也沒有,其價值多是來自於其美觀、以及人們把它們定位為「濃縮的購買力」之寄望, 那麼,它們也只是後來將用於換取物資、代表著「購買力」的〈中間媒介〉而已。如此,只要社會上各種型式之價值所意味的購買力能夠支撐此社會中所流通的貨幣的價值,貨幣是不會貶值的。因為:只要不超印貨幣,你拿著合理量的貨幣到市場上去兌換的話,只要是很平均地兌換著各種物資,只要你並不是擁有著此國家之近乎全部貨幣(此時也就相當於社會上的貨幣也短缺了),是不會把物資換到短缺的程度的,亦即,此社會中「資源量」與「貨幣量」是有對應關係的。
・商業則決定了一個社會總體財富之「流量」(虛):當中以金融業為甚,乃「虛中之虛」、最「浮華」者。

當一個社會的農工業發展〈大於〉商業時,相當於此社會總體財富之儲量增長〈大於〉流量,如此,此社會之總體財富呈「增值」;
當一個社會的農工業發展〈等於〉商業時,相當於此社會總體財富之儲量增長〈等於〉流量,如此,此社會之總體財富呈「持平」;
當一個社會的農工業發展〈小於〉商業時,相當於此社會總體財富之儲量增長〈小於〉流量,如此,此社會之總體財富呈「貶值」。

筆者要說:對一個社會來說,「資源儲量」與「資源流量」乃是一種廣義上的「儲備」與「貨幣」的關係,因為一切金、銀等等、或是之後生起的法定貨幣等等,無非僅是在社會上用來換取資源的中間媒介。至於「資源儲量」與「資源流量」的造成者:農工業(資源儲量的造成者)與商業(資源流量的造成者),則相當於「產業」意義上的「儲備」與「貨幣」的關係:在其它產業之發展程度持平的前提下, 若一個社會上之房地產業、金融業等等越發達,則價值越稀釋、物價越上漲;在其它產業之發展程度持平的前提下,若一個社會上之農工業越發達,則價值濃縮、物資越豐富。

(…)

可以這樣子說:社會總體財富是由「資源儲量/資源流量」來構建。社會的財富由「實」到「虛」的連結乃「資源→(奢侈品儲備)→(貨幣)」;社會總體財富的「實質」,在於「資源」(其基礎為「物資」)。
如此,要使一個社會的整體財富能夠打從其運作基礎上得到增加,則必須要透過「農業」來為社會帶來實際物資的增長。發展「商業」只是使一個社會中財富流動之流量加大、流速加快而已。

(…)

有了物資,才有後續之財富分配的可能;若是連物資都沒有的話,你分配什麼呢?透過合理的重新分配財富來達到均富,還得先有財富可以分配;若不如此,重新分配將只會造就均貧。所以「發展實業」是社會要能均富的前提,而後才能來談財富的合理公正之重新分配。至於為什麼「資源→(奢侈品儲備)→(貨幣)」這串關係中兩個後者都有打上括號()?因為都是可以省略的:現下的信用本位貨幣已經脫離了「由奢侈品(黃金、白銀等)來作儲備」的狀態,但其實任何實利、實際物資也都是可以拿來作儲備的;更有甚者,在支付人們的時候,其實連「貨幣」本身也是可以被繞過,而直接以「實利」來支付的(指一切實際的利益,可以被跟「物資」進行交換,比如「住權」之類的福利便是實利)(將於本書別章中顯示)。某種意義上來說,由「奢侈品」來構成的儲備其實也是一種「二次本位/間接本位」,因為最終的重點依然是物資,而非是不是奢侈品的問題。若不是由於不方便、若不是由於沒有完善的制度以及技術來實現直接的物資分配,越直接以具有實用的內在價值之「實利」來進行價值交換, 其實才是最實在、最沒有欺謊性的。反之,一旦在追溯價值之「實」 的過程中需要通過越多環節,則將就像【傳話遊戲】一樣,當從最初的發話人傳話到最後的收話人的過程拉越長,則訊息越容易失真、出問題(無意造成)、或越容易被人從中做手腳(被有意造成)。
例:物資→黃金→美元→房地產→貸款→股票→金融衍生產品→比特幣……等等。
例:自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但多國貨幣又被石油美元政策套牢後, 世界上許多美元的債務以及用著美元作外匯儲備之貨幣,都不得不被跟著美元所一起貶值。

(…)

「重農」與「重商」所導致的社會富裕,在本質上是兩碼子事:沒得兌現(換得資源)的鈔票是沒有意義的。重商過於重農,使得市場從「值的生產」變成純粹「價的流動」而已了;產生了一堆貨幣(流量)卻由於資源(儲量)的生產跟不上而沒相對應的資源可以兌換,便只是「自我稀釋」,亦即是虛榮的、無實的。重商態度所創造出來的富裕乃是一種「由於除非把價值不斷稀釋下去,否則將無法兌現,隨時能夠倒塌、破滅」的富裕;是一種「現象」而不是一種「事實」。由於若不生產出新的價值,則既存的一切價值本身也不會自行增多,如此,一旦不重視生產了,則社會上之一切經濟活動便只是拿既存的物資在轉手來、轉手去。社會從重農轉變為重商,就是一種「離實向虛, 以創造流量來自我說服、自欺欺人〝這個社會已然很富裕了〞」的做法。
對房市、股市、債市等等這類全然虛業的炒作想法,便可說是全然的重商態度所造成的,也可說是在重商思維下才會發生這種事,並在釀成風潮後形成著社會的一次次泡沫經濟。當知:期貨、選擇權、股票、房地產……這些通通都不產生新資源。真正能繁榮一個社會的,是實業的發展,而非金融這種數字遊戲。不要被騙了,因為結果是不可承受之痛。

經濟泡沫:可說是在市場上普遍的「虛」脫離了「實」、「價」脫離了「值」的現象,便將形成經濟泡沫。它往往「合法」而「不合理」, 透過炒作行為來哄抬經濟成長。

由於重商而不重農,亦即重視產生「經濟活動:財富流量」而不重視產生「經濟價值:財富儲量」,而社會的這些經濟活動是靠銀行們以貸款的方式大量憑空發鈔給社會(放寬銀根、量化寬鬆)來造就的, 於是便造成了貨幣總量的面額一直不斷上升、加大,但社會的實值財富卻沒有跟上,便產生了稀釋、貶值。

(…)

「商」者為「熵」(社會運作的功耗),雖然社會時不時就會產生資源導流(流向有需要的地方)的必要,但商人在社會上賺錢的方式就僅是「轉手賺」而已;資源從生產者流到最終消費者手上的過程中, 每多一個環節,就意味著沒必要地被多賺去了一筆錢、多課了一筆稅、多上漲了一點價格,猶如物理上要把一股動能從A端傳至B端, 過程中是越少手續、越直接,則形成的功耗/熵越少,反之,則熵變多。

(…)

【「虛」與「浪費」的關係】

《道德經》言「去甚,去奢,去泰」,言去除過份、虛榮以及安逸以待的成份。
「虛」榮使社會追求物欲,物欲的膨脹製造出高消費,高消費製造出高浪費。這是其一。
「虛」偽使包裝過剩、報喜不報憂、數據造假、捏造本不應存在或曰原可以省略的手續與環節(資源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過程中,商人的多次經手而造成多次抽成,增加了費時、費錢、費力等等無謂的個人與社會成本)、吹捧或哄抬出實際上不存在的價值(體現在價格上,如炒房炒股),這一切皆使社會的運作降低了效率、無端產生著無意義的功耗、或曰無用功。這是其二。
「一切無實際作用的包裝」者,皆「偽」也,「熵」也,「功耗」也。

如果商品的內容才是真正能被利用、或者消耗掉的,那麼其包裝便將是註定會成為垃圾的那一部份。
故:世界上包裝越多,則垃圾越多。如此,除非是真地有保護作用、或要二手轉賣一樣產品時會用上,否則種種純粹是裝飾用的包裝應該要儘量精簡才對。

(………)

「合作社」跟其它種形式的企業相比之下有一些很重要的特點:
1•「員工就是老闆」,於是不會淪為像其它種企業一樣有分勞方與資方的境地。
2•「不論股金多少,股權一律平等(利潤按交易額分配)」,這就使其不會有了誰因〈財大〉從而能〈勢大權大〉的現象。一人皆一票且每票的份量都一樣,專屬某人或某些少數人的「一票否決權」是不存在的。
基於這些特點,若問世界上有哪種企業的「壟斷」是「好事」的話, 那大概只有來自合作社的了吧?根據MBA 智庫【合作社】條目中所述:〝在日本,農業協同組合是合作社性質的組織,通過覆蓋全國的組織系統,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壟斷組織體系,壟斷了整個農村市場,有效地阻止了商業資本對農民的盤剝,在保護農民利益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就這點來講,若這種體系能夠對社會進行更大量地覆蓋、〝壟斷〞,反而是件好事。只不過至今所見到的「合作社」 似乎都太溫馴了,而難以想像有能夠達成的那麼一天。

(…)

一種制度就算再好,若無法系統性地普及,則也沒有意義。所以,這裡就需要打破一些一直以來對「合作社」這種運營模式的成見以及侷限才行了:它的一切潛能應該要被完整開發出來,它應該要有一些「突破」、一些「超越」。
就筆者所看到的:在前面所提到的一些來自既有觀念下對「合作社」 的官方定義中,似乎還只是把合作社定義成一種〝一小群人用來在各種自身有需求的方面上進行自力救濟式的互助〞、只追求〝優化社員經濟利益〞的〝非營利〞而只求〝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形式⸻就筆者來看,這實在是太低估這種企業形式的威力了。
「合作社」是一種「企業」的形式,亦即:它在資本主義環境下、所謂「市場」中,僅是眾多種形式的成員中不起眼的一員而已;然而它的內部,卻其實可以被理解成一種「小型的社會主義環境」,乃是另外自成了一「小社會」。如此,若它能夠擴張的話,則便意味了一種「在〈資本主義環境〉下,在人們的自願參與中,和平地擴張〈社會主義環境〉」。

(………)

把對「佔有自由」的捍衛宣傳成對「民主自由」、「意志自由」的捍衛,就像英國拿出來忽悠老百姓們說【大憲章】是〝民主的基礎〞一樣地具欺謊性。事實是:大憲章確實是「制衡了君主的權力」,可也不是「為了捍衛老百姓的權益」,而是「為了捍衛(中間的)權貴們的特權」。「抵制君主」就是「捍衛民主」?不,也可以是「捍衛權貴」。【大憲章】所提的是「捍衛〝自由民〞的權益」,但在大憲章生成時的十三世紀初的歐洲,英國社會可是85% 左右都是農奴,而僅有剩下的少數貴族、教士、城市人以及自耕農才是所謂的〝自由民〞。

(…)

中國的民族性是反民主的嗎?沒有的事。
西方民主浪潮的興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之後的啟蒙運動。1698 年, 耶穌會傳教士巴多明(Dominique PARRENIN)來華;後來他介紹中國文化的書信,影響了法國啟蒙運動學者、同時也是啟蒙運動公認的領袖和導師伏爾泰先生,於是中國儒家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便透過他而傳播於西方;另一方面,當時苦於沒有反擊天主教廷自西元四世紀以來的神權政治的啟蒙運動家們,也正是得益於中國歷史的悠久,才有了工具反擊了天主教所壟斷的世界觀與歷史解釋權。(天主教根據聖經來認定現今的人們都是從挪亞一家所分化、衍生來的,然而挪亞方舟所遇之大洪水,發生於也就西元前2400 多年左右,此時中國值黃帝時期,因黃河改道而產生的大水災是發生在西元前2000 年前後,意即挪亞遇大洪水時中國水患仍未發生,兩者相差四世紀左右,而河流改道的規模也談不上〝滅世〞。筆者未來將於別的著作中闡述)(相較於中國會附上天象記載的史書之記錄,西方教廷那〝一切都是為了讚頌神而存在〞而動輒把各種不符合其世界觀、歷史觀的論點、學說都打成〝異端〞然後燒死的作風, 中國歷史的可信度極高)

(…)

另一個證明則是「俠」文化之存在。

(…)

相較於中華文化打從西元前一世紀的西漢司馬遷的《游俠列傳》以來便有了官方記載的為國為民之武俠,若說接觸儒文化的日本也有不少〝俠〞的存在(例:座頭寺),那麼,西方剷惡鋤奸、為民除害的「英雄」文化,則僅是自上世紀(二十世紀初前後)的產物而已,在此之前幾乎是空白;而且還不是史實,都僅是文學產物。十三世紀左右的羅賓漢Robin Hood 傳說,然後……就沒了;連真實身份都不清楚, 甚至還可能只是當時人民對正義的期待之投射。亞森·羅蘋Arsène Lupin、蘇洛Zorro 則都是十九世紀莫理斯·盧布朗以及二十世紀強斯頓·麥庫力筆下的人物,跟DC 及Marvel 宇宙的英雄一樣,都該被列作近代的文學創作中之虛擬角色,亦即,皆不是史料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在西方文明中,代表著民間叛逆精神的「俠」的地位,大概可以說是被「海盜」這種存在給代表了,乃是一種〝放蕩不羈、不受制於官方〞的存在。不過:這些存在皆只能被以盜賊、叛逆的污名化負面形象來定位,而無法如在中國的社會環境中一樣以「俠」這種正面形象出現,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在這些文化中,社會基層的民間力量、與社會高層的統治階級的影響力,並不是均勢的,而是全然「上凌駕於下」的,非如中國民間一樣是「上下均勢」而統治者不敢隨便觸犯民意的。

(…)

剝削來自權力差(異),而非階級差、族群差、組織差、體制差。只要有權力差,就算屬於同階級、同族群、同組織、同體制,亦能發生剝削;反之,只要沒有權力差,就算屬於不同階級、不同族群、不同組織、不同體制,也不會發生剝削。

剝削來自權力架構失衡,而非規模上的不統一。

(…)

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所描述的體制,追求的是外相、規模上的公有(透過統合而囊括了全社會),但實則它內部、權力上,依然是私有的(權力向上靠攏)。
至於合作社呢?則:即便是至今為止的傳統合作社,雖然對外看起來是私有的(在外人看來,它是屬於一小群人的會社),但它內部確實是公有的沒錯(權力平均共有),而系統內部、權力上的公有才是重點,不是外部、規模上的。
要消除剝削,需解決「私有」;可是解決私有,重點卻不在於解決外相上的、規模上的私有,而在於實質上的、權力上的私有。由於以為是解決外相上的私有問題,於是馬克思反而還打造出了比「個人資本主義」還更惡質的「共產主義」,亦即,「國家資本主義」⸻


        共產主義「就是」國家資本主義。


這是本節所要傳達的重點。這是透過對比出了兩者內部同樣都有「權力架構失衡」問題後而得出的結論。

(…)

「剝削」源自「支配」,支配因「權力」而有,故
 內部權力架構「均衡」者,「不發生」異化現象。
 此亦是異化現象的解方。
(從這點來看,則「民主」直接是 「消除剝削」的〈絕對〉客觀條件之一)

(…)

發生剝削現象的重點在「權力」上的私有制之有無,而非「規模」上的私有制之有無。
因權力而支配,因支配而奴役,因奴役而剝削。故知:共產主義跟資本主義本質上是一樣的。

   
 

拂偽(筆名),男,民國74年(西元1985年)生,兒時隨父母移居阿根廷的中華民國華僑。

一介興趣與知識涉獵廣泛而多為自學的草莽書生,自我定位為「隱(ㄓㄞˊ)士(ㄋㄢˊ)」。

心中懷有不少對於該如何構建起公義且安和樂利的理想社會、大同世界的想法,並認定台灣這片保存著中華文明以及民本精神的土地是全世界唯一能夠率先實現這份理想的搖籃,再進而拓展至全世界。

 
團購優惠
 
點閱率排行榜
   
  銀行的那些事
  銀行的那些事
 
   
 
2. 共生與分炊:合中有分,分不離合
3. 藍男色-允碩的極私密萬年曆桌曆(限)
4. 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實務解析
5. 長春餓殍戰:中國國共內戰最慘烈的圍困,1947.11.4~1948.10.19
6. 「玩賺權證」達人祕笈
 
開卷試讀
   
  水深之處
  水深之處
  一本人倫推理小說,以主角的姊姊自殺掀起序幕,妹妹讀著她遺留下來的日記,一步一步追尋背後的真相,直到學會自我救贖。
   
 
2.讀豳室詩草 杜仰山作品
3.人工智能的第一性原理 熵與訊息引擎
4.其實我可以很快樂
5.活出最耀眼的自己
 
 
白象文化 印書小舖 白象文化生活館
 
................................................................................
 
出書 賣書 買書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 如何出書
* 實體書
* 電子書
* 線上申請
* 服務方式
* 銷售通路
* 行銷工具
* 線上申請
 
線上講堂
* 出版FAQ
* 經銷FAQ
* 編印FAQ
* 討論交流
* 媒體報導
* 客戶見證
* 活動點滴
* 公司簡介
* 理念及特色
* 出版品牌
* 大事紀
* 加入我們
* 我要發問
* 交通位置
會員中心
合作提案
 
................................................................................
  Copyright©2010 PressSto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