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文化‧印書小舖 不需出版社審核,人人都可以出書
  聯絡我們 | 合作提案
................................................................................
搜尋
................................................................................
書籍分類
*

商業理財

....................
*

文學小說

....................
*

散文小品

....................
*

人文科普

....................
*

心靈勵志

....................
*

宗教哲思

....................
*

醫療保健

....................
*

親子共享

....................
*

星相命理

....................
*

休閒娛樂

....................
*

進修學習

....................
*

藝術創意

....................
*

人物傳記

....................
*

新詩

....................
*

社區文宣

....................
 
 
我的瀏覽紀錄
   
  旅行書寫與文化想像:清領前期臺灣古典詩的文化考察
  旅行書寫與文化想像:清領前期臺灣古典詩的文化考察
  從今時溯往──閱讀文人筆下三百年前的臺灣意象
   
 
三分鐘瞭解自費出書
 
出書543

 
買書
 
商品訊息
 

作  者:黃慶雄
類  別:人文科普
出  版:白象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1月
語  言:繁體中文
I S B N :978-986-5890-28-5
裝  訂:平裝

定  價:NT$260

狀  態:已下架

分享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內容簡介

 
 
同類商品推薦
 
 
台灣環保噪音汙染戕害人權
台灣環保噪音汙染戕害人權

現代唐吉軻德,為臺灣噪音污染呐喊超過十年,我們都值得一個更好的城市!

 
牙材力:大師們的百寶箱
牙材力:大師們的百寶箱

Top 100 Plus 經典臨床牙科器材,142項臨床牙科珍珠;牙醫師、牙技師與牙材商溝通的橋梁。

 
21世紀柴電潛艦戰術與科技新知II
21世紀柴電潛艦戰術與科技新知II

聽名嘴吹噓,不如看看永遠的潛艦人,國際專業潛艦戰術分析師王志鵬教官怎麼說!

 
意識探索:內在規則的思索與調校
意識探索:內在規則的思索與調校

透過脈絡化地梳理,重新認識你的內在規則,讓「重返內在」的路變得更加清晰、透明。

 
更多同類商品

 

內容簡介

序 / 導讀

試  閱

作  者

   
 

文化的構成往往是一種複雜而糾結的過程,對臺灣而言,除了原住民的傳統外,自17世紀以來,從海外移入的文化強勁且多元。本書研究聚焦在清領前期,在政治強勢統治下,漢文化隨著宦遊文士大舉進入臺灣,在他們的文學書寫下,異文化臺灣是驚奇魅惑的幻想世界,一方面是對陌生未知的恐懼感、一方面卻有驚奇探險的浪漫想像。相對地,長於斯土的臺灣本地文人的文學書寫,又呈現出怎樣的面貌?他們文化身份的差異,對地方的感知有何不同?詩歌中呈顯的文化思維和審美意識又是如何?

   
 

真正投入臺灣文學的研究,是近十年的事,有些趕流行,嚴格來說,研究之路才剛起步。而或許對於過去清代文學與文獻的研究仍有些眷戀,因之,所思所慮總圍繞著清領時期的古典文學、文獻打轉,陸續在各研討會上發表了幾篇文章,後來竟也順理成「章」了。
臺灣是我土生土長的地方,但像我這樣的五、六年級生,在學習成長的記憶中,對臺灣的歷史和文化卻有些陌生。近二十年來,隨著「本土化」的風潮,大家對臺灣的歷史文化有較深刻的認知,明顯有長足的進步,但總的來說,對於更深層的文學、文化意涵與變遷,仍有極大的探索空間。
文化的構成往往是一種複雜而糾結的過程,對臺灣而言,除了固有的傳統外,自外移入的文化強勁且多元。本書研究企圖聚焦在清領前期,在政治強勢統治下,漢文化隨著宦遊文士大舉進入臺灣,在他們的文學書寫下,異文化臺灣是驚奇魅惑的幻想世界,一方面是對陌生未知的恐懼感、一方面卻有驚奇探險的浪漫想像。相對地,長於斯土的臺灣本地文人的文學書寫,又呈現出怎樣的面貌?他們文化身份的差異,對地方的感知有何不同?詩歌中呈顯的文化思維和審美意識又是如何?
本書集結了我近年來對臺灣文學、文化的研究成果,基本上以南臺灣為主要研究場域,時間則大多集中在清領前期,包含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透過古典文獻和詩歌文本的分析,探討文學書寫中的文化議題,包括文化構成、文化想像、地方感知、美學議題、文化範式等。其次專論兩位活躍於南臺灣的文人朱仕玠與陳輝,從他們的文學創作與作品分析,試圖再現文人旅行的文化視域,勾勒出臺灣文化的些許記憶。
論文產出的背後,少不了要有「高人指點」,此中最關鍵者莫過於我博士班的指導老師龔顯宗教授,龔老師為人謙和、溫文儒雅,總在關鍵處、細微間給予指引,並不斷地給我鼓勵,讓我更有動力向前探索。中山大學中文所的楊雅惠教授,在文學理論、美學觀點上給了我不少的啟發,開拓了我研究的視野。當然,論文在發表的過程中,得到不少學者方家的指教,感恩自不在話下。此外,更要感謝家人、朋友的關懷和勉勵,有了大家的陪伴,讓我的學術研究不致輟止。
2012年2月,家父因意外驟逝,謹以本書獻給在天上的父親,聊以告慰,且寄哀思。

2012年暮秋于高雄

   
 

第一章 旅行書寫與文化想像

一、前言
17世紀以前,臺灣尚未納入中國版圖,僅在古籍中略為提及,不管是《列子》的「岱嶼」、「員嶠」、《山海經》的「雕題國」、《史記‧秦始皇本紀》的「瀛州」、《三國志‧孫權傳》的「夷州」、《隋書》「流求國」或是宋代《諸蕃志》的「毗舍耶國」,文獻中所提及的地方風土,大都不是作者親身經歷的精準描繪,而是漁民商販口耳相傳的傳說。因此,要從這些有限的文字敘述來判斷是否確為臺灣,往往讓史學家苦心鑽研考據。
對臺灣而言,17世紀是一個充滿傳奇、英雄特色,並且是歸屬游移的年代。歐洲海上強權荷蘭、西班牙先後佔領臺灣,讓臺灣成為東亞重要的的貿易、經濟要塞;而游走在中國沿海的倭寇海盜,如顏思齊、鄭芝龍亦曾據守臺灣,依靠海上貿易和劫掠,成為一方霸主。一生傳奇的鄭成功,更是第一個實質統治臺灣的政治領袖。1683年施琅終結明鄭政權,臺灣正式進入中國版圖,對臺灣極為陌生的滿清政府,認為這塊孤懸海外的彈丸之地,如同雞肋般「不足共守」,遂議定「徙其人而空其地」,最後因施琅力陳臺灣的戰略地位,才打消原議。
有關臺灣的旅行書寫,應該是從〈東番記〉開始的。西元1602年(明萬曆30)中國沿海倭寇肆虐,侵擾閩浙一帶漁民商販,文人陳第跟隨福建都司沈有容出海驅剿之際,有機會登上當時仍是洪荒蒙昧的臺灣,他所待的時間並不長,但透過原住民酋長的口述和近距離的觀察,他第一次接觸到這個奇異之島。他撰寫了〈東番記〉,全篇1420字,文章中精要地描述臺灣的地理環境和原住民的社會文化,包含風俗習慣、居住飲食、氣候物產等。陳第的這篇文章成了最早有關臺灣文化的文獻記載,有助於中國文士對臺灣的認知和印象,由模糊想像轉為具體真實,該文也成為日後文人書寫或想了解臺灣的重要依據。
沈有容的剿倭行動結束後,隨即離開臺灣,除了帶來少數的漢人移民外,並沒有什麼改變。隨後西元1624年荷蘭人即登陸佔有臺灣,開啟了以經濟為目的的殖民統治,一直維持到1661年。其間還有1626至1642年西班牙佔領臺灣北部淡水和基隆地區。這段期間,被授權治理臺灣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VOC),有許多臺灣見聞、外交消息、政策討論等相關文獻檔案,如《巴達維亞城日誌》和《熱蘭遮城日誌》先後被整理、翻譯、出版,成為荷據時期臺灣文化重要的參考文獻。另外有荷蘭官員、商務員、牧師、文學家等,書寫有關福爾摩沙(臺灣)經驗的文學創作,被稱為「福爾摩沙文學」 ,從外國人的眼光看臺灣,與明、清文人的臺灣書寫可以比較觀之。
西元1651年(明永曆5)沈光文因颱風漂流至臺灣,而後明祚悠終,他因不事異朝,自此困居臺灣40年,留下不少的文學作品,被稱為「臺灣文獻初祖」。而後鄭成功驅逐荷蘭人,開始漢人政權,由於鄭氏父子的濃厚的民族意識,漢文化快速在臺灣推行。這時期重要的文學作品除了鄭成功、鄭經父子外,徐孚遠、盧若騰亦有少數作品,因多以亡國思鄉之感,被歸為「遺民文學」或「流寓文學」。
西元1683年鄭克塽降清後,清朝取得了臺灣的統治權,派遣大批的官員來臺,伴隨著家人、幕客、任教者,生活行走於臺灣這塊土地,寫下了不少精彩的宦遊文學作品。 這些宦遊文人有他們帶著優越的文化背景和文學風采,對臺灣的自然風貌、人文風情,有極為可觀的書寫。《裨海紀遊》是清領初期最重要的一本臺灣遊記,郁永河於西元1697年(康熙36年)奉命到臺灣採硫礦,歷經九個月後事竟西返,隔年將他這次來臺的所見所聞寫成《裨海記遊》。該書詳細記載臺灣西部人文地理景況,被譽為是臺灣遊記文學的開創者。
《裨海記遊》之外,尚有季麒光的《臺灣雜記》、徐懷祖的《臺灣隨筆》、孫元衡的《赤崁集》、黃叔璥的《臺海使槎錄》、朱仕玠的《小琉球漫誌》、朱景英《海東札記》、翟灝的《臺陽筆記》等書,以臺灣地理風土為主的詩文集和遊記雜錄。其他如藍鼎元的《東征集》、李如員《遊臺雜錄》、董天工《臺海見聞錄》、楊廷理《東瀛記事》等都屬宦遊行旅之作。
清代的文士們或采風記錄、或蒐奇攬異、或思鄉懷歸、或感物吟志,文學表述中,除了體現詩人個別的情志與審美特點外,背後更隱含著一套文化傳播機制,如同美國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所說:「有關空間的描述,從來不是純屬自然的事件。地理景觀和敘述的形成,總已折射出某一歷史時刻的文化、政治,乃至審美動機。 」文學表述從來是離不開文化的涵養及時空交雜的變化發展,漢文化背景的這些中土文人,生活、行走在臺灣這樣的異地空間中,不管是外在感官的接受,或是內在心緒的搖曳,都呈現出複雜的生命感動、人文互動或文化交流,同時在時空交錯之際,激發多元層疊的文化現象。文人處於這樣的空間,更能激盪創造出新穎的文學作品。
2010年王德威與日本愛知大學黃英哲教授合力主編《華麗島的冒險》,收錄臺灣日治時期日本作家十篇文學作品,說明這些殖民宗主國的文人是如何透過文學敘事,書寫臺灣這個風情萬種,充滿光影爛漫的異鄉島嶼。
「異國情調」是這些日本「內地」作家在殖民地臺灣所共同經營的意象,同時也烘托出殖民帝國「內」、「外」的地理風俗,社會文化的差異。王德威在序言中表示:

殖民地書寫是一個奇異的文類,雜糅了民族誌學的獵奇採風,現實主義的地方色彩,還有難以名狀的欲望情事--「異國情調」是殖民者遠征的動力,也可能是一種陷溺的誘惑。

日本作家行走殖民地的書寫,不管動機是自我放逐或是尋找機會,他們心裡多少帶著「帝國的欲望」和「南方的憧憬」,往往耽溺於臺灣冒險式的媚惑,有時著意將這片新奇的土地置入作品中,與日本文化形成有機的結合,創造出多元的臺灣印象,藉此聯繫殖民地與母國的情感和思維。這樣的文化導入,使得原本出於想像的虛構,久而久之,竟也成為理所當然的現實。
我們將時空再拉回清領時期的臺灣,當清朝取得臺灣的政治統治時,大批宦遊來臺的文人是帶著什麼樣的心情前來臺灣?他們又是用什麼樣的觀點來看待這個異文化世界?旅行是一種跨文化的活動,旅者在感動、書寫的過程中,早已融入個人主觀的文化背景,在移動的文學視野中,夾雜著真實與虛幻,他們採取的書寫策略和心態的轉折,同時也刻劃著臺灣文化多元且複雜的文化意象。

二、外在風景:異域冒險與想像世界
臺灣自古有「海上仙山」的說法,但以臺灣海峽的險惡海象,航海技術不夠發達是難以到達的。對清代人而言,孤懸海外的臺灣是極其陌生的,漢移民之所以渡海來臺,無非是大陸的人口過剩、糧荒嚴重,臺灣「海外仙鄉」、「生機處處」的想望,促使他們甘冒危險,勇渡黑水溝。如同連雅堂所說:

臺灣產金,世人傳羨,邃古荒昧,至者絕少,遂疑黃金銀為宮闕,而為仙人所居,十洲三島,同此詭異,固無足怪。

中國內地民眾對臺灣的陌生,引發「仙境」傳說,從山水畫式的〈康熙臺灣輿圖〉看出,當時大陸民眾對臺灣的浪漫想像,《福建通志臺灣府》:「地宜五穀.邇來士知讀書,民務稼穡,漳、泉子弟視為樂土,相率而往者歲數千人。」 對走投無路的他們來說,移民「冒險」確實是一個重生的機會。
中國人對原始社會都有一份敬畏和嚮往,無論他們遠遊四方的原因是什麼,面對不熟悉的地方,特別是較為原始的社會,常常是恐懼和不安的,恐懼是人之常情,通常是來自於豐富的想像。因此,旅行的探險過程,處處充滿驚奇,在直觀書寫的同時,也相伴產生不少的想像式描述。

(一)驚奇險惡的地理書寫
17世紀初,世界海權的競逐延燒至亞洲,透過來到中國的外國人,海外的世界深深吸引長期在陸地活動的中國人,基於仕宦、遊幕、商務、興趣等理由,許多文人躍躍欲試,逐漸踏上冒險之路。徐懷祖在清朝統治臺灣的第十三年(1695、康熙34)來臺,他是在踏遍大江南北後,決意前往海外探險,他自述曰:

乙亥之春,余再至閩漳,竊思廿載萍蹤,若燕、齊、秦、晉、魏、趙、吳、越、楚、粵、滇、黔之閒,所遊歷者多矣,詎意復有臺灣之行。然觀海亦吾素志,慨然往焉。

徐懷祖是清領初期少數非公務身份來臺的文人,他在《臺灣隨筆》大多描寫渡海的驚險實況,其他旁及臺灣的歷史淵源、地理氣候、特殊物產,卻少有原住民的敘述。這樣的情況反映出清領初期的臺灣旅行書寫,著重於地理知識和交通的敘述,原因是過去的文獻記載,總是充滿想像臆測,作家多半無法親臨現場,為彌補渡臺旅程的客觀知識,作為後續宦臺遊人的參考,因此詳實地描寫旅行中的海象、行舟、計程及途中所見景象。
徐氏的旅行書寫大體是因應清代十七世紀海外宦遊旅行的熱潮,大部份的清人在旅行宦遊之前,都會從文獻資料中先考察一番,在心態上先有所準備。較徐懷祖晚兩年來臺的郁永河,在他的《裨海記遊》中,同樣鉅細靡遺地交待從府城一路陸行北上的地理景觀與人文風貌,他強調:

余既來海外,又窮幽極遠,身歷無人之域;其於全臺山川夷險、形勢扼塞、番俗民情,不啻戶至而足履焉。可不為一言,俾留意斯世斯民者知之?

郁氏的「旅行冒險」固然是個人志趣,而「旅行書寫」則是貢獻良多,他提供確實的地理知識和文化認知,成為後來旅行臺灣的重要參考,這樣的讀者需求在清初可說是極為重要的。
「風物書寫」是旅行閱讀者另一個感興趣的題材,旅行者身處南國熱帶景致,對於眼前的奇異風物,以采風的精神予以記錄。最具代表性的文學書寫就是「臺灣竹枝詞」。竹枝詞是源自唐代的一種詩歌,用來吟詠地方風光、習俗。在早期臺灣的風物書寫中,以大量的竹枝詞來歌詠臺灣的地方風土、物產,目前最早的臺灣竹枝詞出現於郁永河的《裨海紀遊》,有〈臺灣竹枝詞〉12首,茲選其中兩首:

獨榦凌霄不作枝,垂垂青子任紛披。摘來還共蔞根嚼,贏得唇間盡染脂。
不是哀梨不是楂,酸香滋味似甜瓜。枇杷不見黃金果,番檨何勞向客誇?

第一首寫的是檳榔、第二首寫的是芒果,都是熱帶地區特有的物產。俚俗有趣的風格,意在淺白地介紹物產,以達采風傳播之效果。另外每首詩後都有自註,進一步說明物類的外觀、滋味、食用方法、用途等,都表現出清代樸學引證考據、實事求是的精神。
清領初期宦臺的文人,大多是被動奉派來臺,若非為了仕途,他們無意冒險犯難,面對臺灣的異域風情,大多表現出驚慌、恐懼,且有著投身絕域、一去不返的壯烈感,康熙42年(1703)來臺任海防同知的孫元衡有詩云:

颶風怒有聲,駭浪堆篷幅。滌汔終古心,瀇瀁萬里目。毫釐晰舟輿,稊米辨巖谷。道犇裸體人,市莽連雲竹。覽者睫生芒,聞之肌起粟。寄語平生親,將毋盡一哭!

孫氏抱著九死一生的心情來臺,並任官三年多,他著有《赤崁集》,詩作360篇,多係吟詠臺灣風物之作。其中一首〈巨蛇吞鹿歌〉最引人注意:

一島三千麋鹿場,甡甡出谷如牛羊。臺山不生白額虎,族類無憂牙爪傷。野有修蛇大於斗,颼颼草木腥風走。氣騰火燄噴黃雲,八尺斑龍入巨口。九岐璚角橫其喉,昂霄下咽膏涎流。獰蕃駭獸不相賊,犇竄林莽爭逃鉤(相傳即鉤蛇,能以尾取物)。我聞巴蛇吞象不煩齩,三歲化骨何陰狡。爾鹿爾鹿甚微細,此蛇得之應未飽。

臺地燠熱潮濕,山林多巨蛇出沒,該詩是根據郁永河《裨海紀遊》中的一段傳說。早年鄭經在一次征伐斗尾龍岸社(今臺中后里、潭子一帶)原住民,軍隊在途中曾遇見巨蛇「口啣生鹿,以鹿角礙吻,不得入咽,大揚其首,吞吐再三。」 這樣的傳聞透過詩歌,為臺地增添了瑰奇神秘的色彩。
孫氏其他作品如〈颶風歌〉、〈海吼行〉、〈苦熱行〉等詩,都描述了臺灣特殊的物候。另外,他有一系列對臺灣原住民(現稱平埔族)的深刻描寫:

虎山可深入,傀儡難暫逢(有生蕃曰儡傀,踞大山中,見人則戮)。不競人肉競人首,殲首委肉於豝豵。驚禽飛,駭獸走,腰下血糢糊,諸蕃起相壽!

真是一幅駭人聽聞的叢林冒險畫面,原住民的凶惡讓飛禽走獸驚駭逃竄,想必來自文明天國的清朝官員心中更覺惶恐。他這趟臺灣行雖有不錯聲譽,然所經歷的苦楚,直到他返鄉後還難以忘懷,他回憶在臺三年是「孤身阻絕域,相逢盡么魔。」 並有詩云:

瘴山苦霧結胚胎,窮陰深墨堆枯煤。赤日沈為死灰色,勁風萬古無由開。下有長河名淡水,玉椀澄之清且旨。化為碧血與鴆漿,殺人不見波濤起。山有飛禽河有魚,上原下隰黃茆居。島民生與瘴相習,諸蕃雜作古丘墟。墟中婺婦能為鬼,婆娑其舞歌笑娓。舌語疑咒走疑癲,人瘴由來勝蛇虺。嗟我禦暴分邊城,掃除無力空含情。樵山飲水滋慚恧,仕宦五瘴良非輕。

這首〈瘴氣山水歌〉可說是孫氏對臺灣風土物候的整體印象--瘴雨蠻煙、窮山惡水、妖人鬼魅。
這樣的臺灣地理風物書寫,不管是客觀的旅程敘述或風物描繪,都精彩地呈現「新奇」、「險惡」、「趣味」與「特異」等特點,中央和邊陲、大陸和小島、文明和蠻荒的對比,在文人的妙筆下廣為流傳,也形成出臺灣獨特鬼魅的文化異像。

以上內容節錄自《旅行書寫與文化想像:清領前期臺灣古典詩的文化考察》黃慶雄◎著.白象文化出版

   
 

黃慶雄
一九七○年出生,高雄人。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現任高苑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講師。

 
團購優惠
 
點閱率排行榜
   
  銀行的那些事
  銀行的那些事
 
   
 
2. 共生與分炊:合中有分,分不離合
3. 藍男色-允碩的極私密萬年曆桌曆(限)
4. 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實務解析
5. 長春餓殍戰:中國國共內戰最慘烈的圍困,1947.11.4~1948.10.19
6. 「玩賺權證」達人祕笈
 
開卷試讀
   
  水深之處
  水深之處
  一本人倫推理小說,以主角的姊姊自殺掀起序幕,妹妹讀著她遺留下來的日記,一步一步追尋背後的真相,直到學會自我救贖。
   
 
2.讀豳室詩草 杜仰山作品
3.人工智能的第一性原理 熵與訊息引擎
4.其實我可以很快樂
5.活出最耀眼的自己
 
 
白象文化 印書小舖 白象文化生活館
 
................................................................................
 
出書 賣書 買書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 如何出書
* 實體書
* 電子書
* 線上申請
* 服務方式
* 銷售通路
* 行銷工具
* 線上申請
 
線上講堂
* 出版FAQ
* 經銷FAQ
* 編印FAQ
* 討論交流
* 媒體報導
* 客戶見證
* 活動點滴
* 公司簡介
* 理念及特色
* 出版品牌
* 大事紀
* 加入我們
* 我要發問
* 交通位置
會員中心
合作提案
 
................................................................................
  Copyright©2010 PressSto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