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文化‧印書小舖 不需出版社審核,人人都可以出書
  聯絡我們 | 合作提案
................................................................................
搜尋
................................................................................
書籍分類
*

商業理財

....................
*

文學小說

....................
*

散文小品

....................
*

人文科普

....................
*

心靈勵志

....................
*

宗教哲思

....................
*

醫療保健

....................
*

親子共享

....................
*

星相命理

....................
*

休閒娛樂

....................
*

進修學習

....................
*

藝術創意

....................
*

人物傳記

....................
*

新詩

....................
*

社區文宣

....................
 
 
我的瀏覽紀錄
   
  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上冊)
  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上冊)
  本系列共六百問,苑若一部袖珍型佛法百科全書,學者能迅速一窺佛法精要與全貌。
   
 
三分鐘瞭解自費出書
 
出書543

 
買書
 
商品訊息
 

作  者:藍傳盛
類  別:宗教哲思
出  版: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年2月
語  言:繁體中文
I S B N :9786267253410
裝  訂:平裝

定  價:NT$500

立即購買

分享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內容簡介

 
 
同類商品推薦
 
 
佛性辨正
佛性辨正

有鑑於佛性思想如斯的重要性,本書對佛性作深入而廣泛性的了解及探討

 
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中冊)
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中冊)

本系列共六百問,苑若一部袖珍型佛法百科全書,學者能迅速一窺佛法精要與全貌。

 
正念療育的實踐與理論與33個正念練習
正念療育的實踐與理論與33個正念練習

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卻會在正念之中不斷滋長!東西方心靈療癒的對話與實踐

 
赤子之心 :老子道德經講義(德篇)
赤子之心 :老子道德經講義(德篇)

這是一本「跳脫宗教&超接地氣」的老子《道德經》解說,我們都可以單純地覺醒

 
更多同類商品

 

內容簡介

序 / 導讀

試  閱

作  者

   
 

◎延續第一集,內容更為廣泛完備,舉凡佛法大小乘、印度佛學三系、中國八大宗及藏密等,無不網羅殆盡。
◎透過問答方式,針對疑惑具體解答,最後全面網羅常見問題,呈現完整的佛學知識。
◎書寫明快扼要,但詳實深入,能令學人短期內即有所斬獲,並建立正確充實的概念。

藍傳盛醫師的本系列作品共有:《佛法三百問》、《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上冊)》、《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下冊)》(尚未付梓),分別列出300問、167問、133問,對佛教各宗做了深入簡出的介紹及探討,是大德居士進入佛法世界的最佳鑰匙。

本冊主要內容包括如下,一書在握,不僅搜讀方便,並且可快速進入佛法中心領域,了解印度與中國佛法之概要。

●印度各時期之佛學
‧小乘、大乘。
‧大乘三大系:中觀、唯識、如來藏。

●中國各時期之佛學
‧東漢魏晉佛學:涅槃宗、成實宗。
‧南北朝佛教:毘曇宗、俱舍宗、地論宗、攝論宗、中國唯識宗。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7253410.pdf

   
 

《佛法三百問第二集》是承繼《佛法三百問》一書之後,益加深入闡明佛法各部的精髓及大要,以攝補《佛法三百問》不足之處。
《佛法三百問》雖獵涉問題廣泛,惟討論議題之範圍涵蓋仍顯不夠週全,探討尚嫌不夠深入,作者有鑑於此,乃萌生出版第二集之念頭,以匡補前書之不逮處。
本書共有三百問,惟篇幅浩大,故簡分成兩冊,分別論述。上冊有167問,下冊有133問。
本書為上冊,167問內容包括:小乘26問(1問-26問),大乘18問(27問-44問),印度佛學之大乘三大系,如中觀、般若18問(45問-62問),唯識7問(63問-69問),如來藏10問(70問-79問)。中國佛學之東漢魏晉佛學13問(80問-92問),南北朝六宗,包括涅槃宗4問(93問-96問),成實宗11問(97問-107問),毘曇宗9問(108問-116問),俱舍宗17問(117問-133問),地論宗7問(134問-140問),攝論宗9問(141問-149問),及中國唯識宗18問(150問-167問)。
本書先論及中國八大宗之俱舍宗、成實宗及唯識宗,其後之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律宗、真言宗及藏密等,留待下冊再一一詳加探討。
《佛法三百問》及《佛法三百問第二集》,兩冊共搜集600個問題,內容涵蓋所有佛法,包括佛學通論,印度大小乘佛學、中國八大宗及藏密等。《佛法三百問》二冊共集有六百問,二冊合集可謂是類似「袖珍型」的佛法百科全書,舉凡重要的佛法知識理論及重要的「經」及「論」均有涉及,若能一卷在握,不惟搜讀方便,抑且可快速進入佛法中心領域,了解大小乘佛法之梗要,期能令大德們在日常生活的實修中有所裨益。
佛法浩瀚無邊,況弟學疏才陋,亟需十方大德匡正是幸。

   
 

1.根本佛教與原始佛教是什麼?

(一)根本佛教
根本佛教是指佛在世及逝後約百年內,教團結集佛經,遵守佛的遺訓及遺制嚴格修行,此時教團團結一致,諸法一味,義理純粹,此階段的佛學稱為「原始佛學」。
此時期又可分為二種,即前半期的根本佛學及後半期狹義的原始佛學。
根本佛學是指佛在世及入滅後三十年左右。依據宇井伯壽是西元前四三一-三五○年。指佛陀及其直接弟子時代的佛教。

(二)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是佛陀再傳弟子以後的佛教。
此時的佛學最為純粹,是最根本的佛陀教義。
佛教史學者主要是依據「阿含經」來釐定佛教的原始義理,包括業力與緣起、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中道思想等。

2.舍利和塔、寺廟的起源?

(一)舍利
舍利崇拜與供奉舍利的塔是印度佛教文化中最為突出的。印度佛教非常重視舍利。
舍利在梵文是指屍體或身骨,現在早已演變成對佛和有道高僧的骨殖的專稱了。釋尊涅槃後,弟子們將他的遺體火化,結果發現了許多顆晶瑩透亮、五光十色、擊之不碎的珠子,加上別的身骨、牙齒、毛髮留下來,這就是最早的舍利了。這些舍利子是佛教徒心目中至高無上的神物品,是佛教徒頂禮膜拜的對象,也是佛的象徵及化身。
釋尊的舍利,傳說當時被八個國王分別取去建塔供奉。到西元前三世紀中葉,孔雀王朝阿育王信奉佛教,下令在所有小邦國建立寺塔,即所謂「八萬四千寶塔」。
請參閱《佛法三百問》67問:「舍利是如何形成的?」

(二)塔
塔是用來保存供養舍利的。塔在梵文本是墳墓之意。在印度,現存最早的三齊大塔,據說是埋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完全是一個墳墓形狀。
隨著印度佛教文化的衰退,印度的古塔已經多半不存,或已經多次重修,不再是原狀了。
除了墳墓式的塔以外,印度佛教後來還發展出一種「塔廟」,塔在後部,內並無舍利,只是抽象的象徵意義而已。

(三)寺廟
寺廟這個詞完全是中國化的語詞,寺是官吏衙門,廟是祭祀場所。寺廟變成佛教的專門用語,那是傳入中國以後的事。在印度,稱為「阿蘭若」、「蘭若」、「僧伽藍」、「伽藍」。
釋尊初創佛教時,並沒有固定的傳教說法埸所。成道之後,信徒們捐獻了兩座相當華麗的「精舍」,一是給孤獨長者和波斯匿王太子祇陀共同奉獻的「祇樹給孤獨園」;另一是王舍城的「竹林精舍」。
早期佛教,仍然尚未有今天我們所見的寺廟,而是盛行一種叫毗訶羅的石窟,中間有方或長方形講堂,後壁刻小型佛塔,正面和兩側開鑿很多小型石室,供一個僧人居住修行。後來所謂「伽藍、僧伽藍」,就包括了佛塔、僧舍、講堂、墓地和園林等俱全的寺院了。
阿育王曾建「雞園寺」。玄奘就學的「那爛陀寺」是古印度佛教最高學府,存在幾個世紀之久,培育了很多佛教精英,極盛時期曾住有萬人以上的僧侶。

3.印度佛教文化有哪些特色?
(1)開創性:佛教是由印度釋迦摩尼所開創。
(2)層次性
文化層次序列如下: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中觀-大乘瑜伽行-密教(金剛乘-易行乘-時輪乘)。
(3)濃厚的經院哲學氣質
佛教愈到後期,經院味越重,離民間通俗信仰越遠,最後密教興起。
(4)傳統宗教信仰的影響
印度以婆羅門教為傳統文化之代表,到四世紀,婆羅門教死灰復燃,再度崛起。耆那教更是幾乎與佛教始終伴隨;而遠古犬陀教、游牧部落信仰的自然崇拜、多神崇拜、祭祀萬能等種種觀念從來未曾失去活力,導致最後密教出現,而於十三世紀終結佛教。
(5)追求永恒靈性的解脫,而不重視物質生活。
(6)印度的宗教也是哲學的,重視因明學。
哲學是宗教的理論,宗教是哲學的實踐。
因此印度哲學也是印度的宗教哲學。
(7)印度的宗教業力論,即主張三世因果的觀念。
請參閱《佛法三百問》57問: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有什麼不同?

4.什麼是緣起、十二因緣、業力與惑?

一、緣起
緣起是佛教的根本理論。原始佛教認為一切現象都須依照一定的條件或相互依存的關係而生起。
原始佛典阿含經:「云何緣起法,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沒有絕對的因果及主從,一切事物都是相對依緣而成。
若從大乘性空緣起的觀點而言,凡法或世間事物的生起,都必須藉由主要助緣(因)及次要助緣(緣),依這因及緣的結合互依,才能生起世間萬法或事物,因為凡為法者,必非由單一獨立的主因本體(即自性、自體)所生成,換言之,即空無自性(中觀應成派的觀點),由於自體是空,必須藉由主緣及助緣的互相依存結合才能生起萬法,此謂緣起。也即性空緣起,性空是指萬法的自性空,緣起是指萬法必須藉緣生起。
因及緣的結合而生果,此謂業惑緣起說,即指宇宙是由眾生之共業業力而成,業可說是一切緣起的根本。
請參閱《佛法三百問》141問:「緣生法與緣起法有何差別?」及9問:「佛教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二、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無明是前世惑,愛取是現世惑。
行是前世業,有是現世業。
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世苦果;老死是來世苦果。
請參閱《佛法三百問》78問:「十二因緣是什麼?」

三、業力
業有三義,第一為作用,也就是造作。即以身口意能造作善惡等種種事。第二為持法式,即能任持七眾的法式之意。第三為分別果,即能分別愛與非愛之果之義。指能造作苦樂等果報的原因。
但所謂能生果,須經惑業苦三者,業是主因,惑是緣,果是苦果。惑即指煩惱或隨眠。
業分思業及思已業。
思已業為其思已顯於身、語的所作業。故連同思業,業有身語意三業。
身語二業各有表業及無表業二種。表業指能表示出來的身語上面的作為。無表業是指由強有力的身語表業所引起的「未表示出來」的止惡止善的功能。
如此,連同意業,身語業各有表業、無表業,故業共有五種。
內心思慮種種事即是意業;意業由身體採取行動,表現出來即是身表業;由強力的身表業同時會招將來的果的原因,而繫發於自己身中,無形象,尚未表示於身上的潛在勢力即身無表業;心內所想由口裡講出來即是語表業;強力的語表業同時會招將來果之原因,潛伏在內,未表示於他,即是語無表業。
無表業有三種,律儀善、不律儀惡、非律儀非不律儀之善惡(即處中無表)。

(一)律儀無表
律儀無表有三種:別解脫律儀、靜慮律儀、無漏律儀。別解脫律儀有八種:苾芻律儀(比丘)、芯芻尼律儀(比丘尼)、正學律儀(沙彌尼將成為比丘尼之前二年)、勤策律儀(沙彌)、勤策女律儀,(沙彌尼)、近事律儀(優婆塞即在家修男)、近事女律儀(優婆夷即在家修女)、近住律儀(在家男女修持一晝夜的八關齋)。
請參閱《佛法三百問》66問:「出家有哪些類別?」
靜慮律儀因和「定」共發得之無表,故名定共戒。
無漏律儀因與無漏的道心共發得的無表,故名道共戒。

(二)不律儀無表
不律儀是惡戒,以立誓想(即要期心)以屠殺、劫盜等惡業為其生活,如實行其惡行時,即得不律儀無表。須有要期心而且盡壽(一生)造諸惡業,如無要期心,就會得「處中無表」,要得不律儀,須由作及誓受。作是實際執行,誓受就是決定心意。已有堅決之決心。
有部及經部對不律儀無表有不同的見解。有部認為不律儀無表必須是盡壽要期,而且遍及一切有情及具足七支。但經部反對遍及一切有情,如屠羊之人,對於其至親也沒有損害。經部也反對須具足七支,如瘖啞之人屠羊也不會在言語支上有過非。

(三)非律儀,非不律儀
非律儀,非不律儀:即處中無表。沒有要期心的善惡,但不是無善惡的無記。如「隨時」、「應緣」而行禮佛、布施,即沒有要期心行善,即得善之處中無表。如不是為了活命而行殺生等事時,即得惡之處中無表。
其他不攝於律儀不律儀之善惡的身語業的無表,均攝在處中無表。

(四)業的各種表現形式
1.十業道:有善、惡二種。
十善業道:身業有離殺生、偷盜、邪行;口業有離虛妄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意業有無貪、無瞋、正見。
十惡業道:與十善業相反。即身業有殺生、不與取、欲邪行;口業有虛妄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意業有貪、瞋、邪見。
2.五無間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3.引業、滿業
引業:牽引總報之業。即牽引在六道的總相果報,一業引一生。
滿業:圓滿別報之業。個人之貴賤美醜,容貌個性。多業能圓滿。
4.定業、不定業
定業:有決定受果之業,也有時期之決定與否。
有四種因素感定業:重惑或淨心、屢次重行、對佛法僧、對父母。
不定業:業之勢力不甚強勝,善惡之業果並不決定,即不一定發生。
感果時期定者,受報時期有遲速,有三種:順現法受業(又稱順現業。現生造業,現世感果,乃業中極為猛利者)、順次生受業(又稱順生業。現生造業,次生感果)、順後次受業(又稱順後業。現生造業,次生以後即第三生以後受報)。
有部認為一業只能引一生,但經部許一業可引多生,即次生受業未盡,第三生可以繼續受報。
感果之近者,其業重;感果之遠者,其業輕。
感果時期不定者,有順不定受業。即不定業。於何生受報不定,受趣及受處也都不定,可以將重業轉輕或輕業轉重。
不定業又分「報定時不定」及「報時俱不定」。
業的分類:二業(定、不定);四業(順現、順生、順後、順不定);八業(三種定業各有時報俱定及時定報不定二種;順不定業有報定時不定及時報俱不定二種)。
世親以四業說為善說。
順現業唯招滿業(別報),其他三業通於引滿業。
業有身口意三業之善、惡二種。善又有有漏善及無漏善。
其中有漏善感人天果,惡招三惡趣。
惡及有漏善是迷界之因,能引六趣果報。
5.其他十一種業的形式
a.三性業:善、不善、無記。
b.福等三業:福、非福、不動(色、無色之善業,業果不會動轉)。
c.三受業:順樂受、順苦受、順不苦不樂受(色界第四禪以上之善業)。
d.身心受業:心受(與第六意識相應之身,即色界中間定至有頂地之業,因不具尋伺)、身受(與前五識相應之受。即欲界之不善業)二受。
e.曲穢濁:
曲業:依「諂」而生之身語意業。
穢業:依「瞋」而生之身語意業。
濁業:依「貪」而生之身語意業。
f.黑黑業等:有黑黑業、白白業、黑白黑白業、非黑非白業。
-黑黑業:欲界不善業。性污染故名黑,所感異熟果不可意,又為黑,因果共黑。
-白白業:色界之善業。性不汙染故名白,所感異熟果可意之,故名白。因果共白。不攝無色界之善。因無色界無「中有」及缺身語二業。

-黑白黑白業:欲界之善業。因雜有惡之處故名黑白,所感異熟也雜有非愛之果,故為黑白。
-非黑非白業:為無漏業。性不污染故非黑,也不會招白的異熟故非白。
g.三牟尼業:牟尼乃諸煩惱永寂之意。
有身牟尼、語牟尼、意牟尼。
身牟尼:無學的身業。
語牟尼:無學的語業。
意牟尼:無學的意。
h.三清淨業:身清淨業、語清淨業、意清淨業。此三種妙行,能遠離一切惡行煩惱之垢,故為清淨。
i.三惡行: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
是一切不善之身語意三業。此行能感非愛之果,為聰慧者所呵厭之,故名惡行。
j.三妙行: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
是一切善業之身語意三業。意妙行另立非意業之無貪、無瞋、正見三種。
k.三邪行:邪語、邪業、邪命。
邪語:由瞋痴而生之語業。
邪業:由瞋痴而生之身業。
邪命:由貪而生之身語二業。

以上內容節錄自《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上冊)》藍傳盛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7253410.pdf

   
 

藍傳盛
一九五四年生,台灣高雄市人。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曾任高雄醫學院內科學講師。
現任藍傳盛診所院長、高雄市政府市政顧問、中華民國高雄醫學大學全球校友總會輔導理事長。
曾任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高雄市高醫校友醫師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監事、台灣家庭醫學科醫學會常務理事。
公餘之暇,獵涉佛學凡二十年,對佛學研究興趣盎然,每每佛書一卷在手,終日啃讀。對佛教各宗均有深入獵涉,本書即對佛教各宗作深入簡出之介紹及探討。

 
團購優惠
 
點閱率排行榜
   
  銀行的那些事
  銀行的那些事
 
   
 
2. 共生與分炊:合中有分,分不離合
3. 藍男色-允碩的極私密萬年曆桌曆(限)
4. 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實務解析
5. 長春餓殍戰:中國國共內戰最慘烈的圍困,1947.11.4~1948.10.19
6. 「玩賺權證」達人祕笈
 
開卷試讀
   
  水深之處
  水深之處
  一本人倫推理小說,以主角的姊姊自殺掀起序幕,妹妹讀著她遺留下來的日記,一步一步追尋背後的真相,直到學會自我救贖。
   
 
2.讀豳室詩草 杜仰山作品
3.人工智能的第一性原理 熵與訊息引擎
4.其實我可以很快樂
5.活出最耀眼的自己
 
 
白象文化 印書小舖 白象文化生活館
 
................................................................................
 
出書 賣書 買書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 如何出書
* 實體書
* 電子書
* 線上申請
* 服務方式
* 銷售通路
* 行銷工具
* 線上申請
 
線上講堂
* 出版FAQ
* 經銷FAQ
* 編印FAQ
* 討論交流
* 媒體報導
* 客戶見證
* 活動點滴
* 公司簡介
* 理念及特色
* 出版品牌
* 大事紀
* 加入我們
* 我要發問
* 交通位置
會員中心
合作提案
 
................................................................................
  Copyright©2010 PressStore All Rights Reserved.